打破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悖论
导语:在经济放缓的时候,通胀回落跑在经济增速回落的后面;在经济增长的时候,通胀回升跑在经济增速回升的前面,这样一来一回,肯定是居民的福利被削减。

经济观察报 张涛/文 如果观察过去 11年 间(2001-2011年)中国经济的整体表现,在全球化红利(2001年加入WTO之后,11年间中国贸易逆差累计1.5万亿美元,FDI累计8160亿美元,外贸依存度由38%曾一度升至2007年的65%)、人口红利(11年间15-64岁人口比重稳定在70%)、城镇化进程加速(11年间城镇化率提升了14%)、工业化进程加速(11年间工业增加值增长了近4倍)等因素共同推动下,11年间中国GDP实现了平均10.4%的增长。

而2008年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虽然得以维持,2008-2011年GDP平均增速为9.6%,但信贷投放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2001-2007年间,信贷占GDP的平均比重为15%,财政支出占GDP的平均比重为18%;而2008-2011年间,这两个比重分别升至20%和22%,表明维持经济增速的成本不断提高,越来越倚重于政府的公共干预,而内生性增长的动力则越来越弱。由此形成一个循环:政府维持经济增速的公共干预政策一旦退出,经济疲态立显,相应政府退出的力度开始打折,进而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政策预期均处于不确定状态,而越是这样的不确定预期,反而又越需要经济运行尽量稳定,自此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陷入到悖论之中。

如何打破悖论?无非就是三点:形势判断、明确目标、措施落地。

形势判断:此次调控源于危机后国内房价的快速上涨,随后就是包括限贷、限购在内的严厉调控措施的连续出台,房地产投资应声回落,但房地产投资及其连带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仍高达25%-30%左右,同时伴随中国城镇化率由上世纪末的不到35%升至目前的51%,则显示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因此就出现了市场与监管层持续博弈的局面——市场对地产政策松绑呼声不断,决策层调控决心的表态不断;加之外部需求在欧债危机影响下持续疲弱,到今年2月份,中国出口增速的放缓局面几乎体现在全部出口市场,而近期人民币远期汇率的贬值预期,也表明外部对中国经济不乐观情绪的反映。

明确目标:调结构下的新平衡初现之前,旧平衡还需维持。助推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以及制度性红利已发生变化,需要中国经济在结构方面做出适应性的调整,而目前达成的共识就是依靠内需的启动来完成经济结构的转型。但是以居民消费为主的内需增长,受制于就业情况、通货膨胀、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诸多因素,而且笔者认为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率也是因居民的不稳定预期导致的,可见这些需要体制性变革的因素难以在短期内消除,那么摆在中国面前就是如何在新平衡建立之前,尽量让过渡期平稳,这就需要投资和出口两马车让位于消费马车的过程是渐进的,而在目前内生性增长点不明显的环境下,如何调动微观经济的积极性,如何为新增长点尽快形成保驾护航,才是当前结构调整的首要之务。

措施落地: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不可偏废。今年前两个月的新增信贷累计1.4万亿,若按照全年投放8万-8.5万亿来计算,仅占16%-17%,远低于前几年的投放力度,而外汇占款自去年发生方向性变化以来,预计今年可能减少1万亿,因此,目前市场普遍担忧货币供给增速14%的目标难以实现,从而进一步制约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如果观察央行货币政策变化和PMI指数的关系,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央行此次调控变化时机是及时的,但是力度明显小于此前的操作,例如市场普遍预期今年上半年会高频使用存款准备金率,而且还会有一次单边下调贷款利率,时至目前,央行的操作更多还处在适应性对冲外汇占款减少带来的影响,至于说主动出击调整经济下滑的动作并没有出现。

造成央行这么谨慎的原因,还是目前通胀回落态势的不稳定,因为虽然2月份CPI已降至3.2%,但经笔者测算的中国核心CPI(扣除能源和食品因素之外),则是从2011年12月份至今,连续3个月维持在2.3%,而2001-2011年中国核心CPI的平均为1.1%,其间月度最高值也就2.6%,反映出目前中国的通胀粘性已经提升一个多百分点,这意味着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通胀就会随风而起。而目前的财政政策,基本也是延续着赤字控制在规模占GDP的2%的水平,再加上增值税征税范围扩充的一些结构性变化,而真正有助于实体经济增长的税收减免、优惠等措施至今还没有采用。

虽然2012年究竟最终以何种格局落幕,还有待事后验证,但在经济放缓的时候,通胀回落跑在经济增速回落的后面;在经济增长的时候,通胀回升跑在经济增速回升的前面,这样一来一回,肯定是居民的福利被削减。因此,就目前经济运行的态势而言,以货币政策为主的总量调控和以财政政策为主的结构调控,需要双拳并举,真正把实体经济的融资环境优化好、把实体经济税收负担降下来,进而为新平衡的尽快出现保好驾、护好航。

(作者为经济学博士,银行业从业者)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