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陈安庆 2012年4月20日,从湖南大学副校长章兢手中接过聘书,别上校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加拿大石油技术研究中心执行总裁,马尔科姆•威尔逊博士正式成为湖南大学兼职教授。
马尔科姆•威尔逊博士是研究二氧化碳地下封存采油技术方面的世界顶级专家,聘期为3年。
这期间,马尔科姆•威尔逊博士将定期到湖南大学进行学术报告和项目研究。
本网记者了解到,马尔科姆•威尔逊博士是世界上研究二氧化碳地下封存采油技术方面的专家。2007年,马尔科姆•威尔逊博士获诺贝尔和平奖,此次受聘于湖南大学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国际合作中心。
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是指将大型发电厂、钢铁厂、化工厂等排放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用各种方法储存、深埋于地下的一种技术。它可以使单位发电碳排放减少85%-90%。
实际上,早在2005年,湖南大学就聘“欧元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受聘为名誉教授。湖南大学校党委书记刘克利致欢迎辞并向蒙代尔教授颁发了聘书,副校长张强为蒙代尔教授佩戴湖南大学校徽,向罗伯特•蒙代尔教授赠送了《岳麓书院学规》。 湖南大学聘请诺贝尔得主的行为,在中国高校中并非个案。
早在2007年,84岁高龄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沃尔特•科恩教授和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赵平牵手,正式成为该校的名誉教授。
“我很激动,也很荣幸。我会努力将学科的前沿知识带到中国,与师生们一同分享。”科恩接受北京理工大学聘书时,双手微微颤抖。
2007年9月,10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外国学者被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6所在京高校聘为名誉教授。他们之中既有纳米科学领域的顶尖级专家哈罗德•克罗托;也有著名的“经济增长黄金律”的提出者——美联储学术会议专家、美国财政部和参议院金融委员会顾问埃德蒙德•菲尔普斯;还有成功将研究成果与商业推广结合在一起的实践家马钉格林,正是他领导的小组研制出了目前世界上效能最高的硅太阳能电池与组件。
中国在崛起,高校在发展。但不可否认,国内高校师资力量与海外知名大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鲜有在国际学术界有重大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为此,一些意在冲击世界名校的中国大学求贤若渴。
2008年1月,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研制出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罗雷尔日前被聘为兰州大学的客座教授。此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戴维•格罗斯都曾受聘于兰州大学的客座教授。
2009年3月,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野依良治从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手中接过聘书并佩戴校徽,正式受聘为大工名誉教授及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这是大连理工大学聘请的首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中国高校大力吸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背后,体现的是高校国际化的必然趋势。”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对本网记者说。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表示,"他(吕克•蒙塔尼)吸引我们的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头衔,而是他对其研究领域和方向的强烈追求。”
“引进高素质的国际人才,对提升我国高校教学实力,增强中外科研合作研究,都具有实实在在的重要意义!”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