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好的工作
导语:拥有兴趣、能力、背景同时毫无后顾之忧,这不就是最美好的状态吗。

 

经济观察报 施健子/文 2011年法国职业薪酬最高的20个职业排行,第一名是软件工程师,这无可厚非。第二名是数学家,第6、第7、第8名分别是气象学家、生物学家和历史学家,牙医排在第10名,社会学家是11名,经济学家排在20名。

 

这或者可以间接说明,在法国甚至整个欧洲,不同从业人员之间的落差相对较小,社会对冷门或研究性专业的兼容性更强。“热门专业”的一窝蜂和急功近利,和教育界有关,更与社会风气有关。

当然,这也并不能说明欧美成熟的商业社会完全不存在职业歧视。在本科阶段,历史学在美国和欧洲都是一门热门的专业——这种跨文化的不理解很正常,在中国,历史和哲学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不但范围小,而且难度大。

以美国为例,历史专业毕业生如果申请研究生院,可以学习几乎任何一个专业包括理工科。一般来说,很多人会选择去法学院,之后便成为律师。有人去了商学院读MBA,就像前美国总统小布什在耶鲁大学本科的专业就是历史,然后去了哈佛读MBA。

美国大学的历史专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非常高,也就是非常难读下来的一个专业。读历史的学生会有很多的阅读和写作,有时候两三天会要求你看完一本几百页的历史书,并有写不完的读书笔记和论文。这也就决定了历史专业乃至哲学专业对于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能力的高效培养。而这种思维的独力能力恰好是欧美社会主流价值观所推崇的,是他们核定优秀人才的标准之一。

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名校,最流行的专业通常是历史、文学、哲学、社会学等等。相反,排名比较低的学校,专业设置的就业导向性更强,比如实际的财会专业就非常热门。 事实上,美国名校教育的核心是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它所蕴含的精神是,思维方法的教育要优先于实用知识的灌输,尽管这些学科并不教授实用技能,但它们更接近于纯思维,对批判性阅读,批判性评估、思考以及说服力地表达的培育至关重要。

钱伟长先生提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便是被误读的教育指标,他的本义是将数理化这三门课学得透彻了,就可以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只可惜,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把本科一直界定为专业教育,职业训练越来越强化,以人文探索为本的大学精神在与市场直接接轨中死亡。

另一个被低估的专业是艺术史。中国现在并没有真正的艺术史学科,源于拍卖市场的东渐,艺术史的二级学科艺术鉴赏与艺术品保养倒是在华人学生中红火了几年,目前中国高校开设的是美术史。德国和美国是艺术史起源和学科能力发展茁壮的两个国家,美国开设艺术史专业的学校基本占到了2200所4年制大学的 70% 。

这倒是可以用“仓鼎实而知礼节”的古语来解释,在香港、台湾地区,选择这类并不能直接创造财富的专业的学生日渐多了起来。社会职业生态的理性和完整性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势必需要更多有远见的人来推动。

我们倾向于认为,从本性上讲,如果可以选择,人人都喜欢衣食无忧的安逸生活,渴望拥有权力,但对创造财富的解读和方式的确存在地区差异。最典型的冲突是欧洲文化和北美、亚洲之间。这种差异性折射到大学教育乃至整个职业选择,用一句并不新鲜的话总结,其他人都奔着目的去而欧洲人讲究过程。

只是现实的土壤很难开出理想主义的花,在中国,从专业到职业的路尚不会一帆风顺,倡导成功学的美国自不必说。欧洲是职业自由选择的最后一片净土,说起来有点做作,但他们的确不愿意为了一份工作失去自我和想象力。不过这也是有前提的,并非生活在其他国家的人不懂这样的美好,以法国为例,公民从出生开始,就能享受到多达400项的社会福利。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兴趣在他们专业与职业化过程中的意义。你可能坐出租车时就能碰到司机告诉你他开出租车是因为很喜欢这份工作,在其他国家听不到同样的话。也幸好还有他们,坚守着古生物学家、宗教学家、驯兽师或者手工匠这些冷门职业,无法想象失去了那些一鼓作气、散发着理想主义色彩的工作,只有医生、律师和工程师的世界是多无趣。

拥有兴趣、能力、背景同时毫无后顾之忧,这不就是最美好的状态吗。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