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峰会的“四国演义”
导语:英国为首的逍遥派、德国为首的紧缩派、法国为首的增长派与欧盟四大机构首脑为代表的一体化派。无论欧盟峰会还是未来应对欧元危机的方案都由“四国”来演绎。

经济观察报 孙兴杰/文 欧元危机愈演愈烈,投资大鳄索罗斯警告,如果欧盟峰会一事无成,那么希腊将不可避免退出欧元区。而德国前央行行长韦伯则认为这只是一次政策会议,并不会带来根本性改变。欧盟峰会依然保持了一贯的风格:不断地争吵、妥协,在口水战中缓慢移动。

欧洲一体化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各国之间在一体化的大方向下分化组合,结成临时的同盟。围绕着欧元危机,欧盟内部逐渐形成了界线分明的四大阵营:英国为首的逍遥派、德国为首的紧缩派、法国为首的增长派与欧盟四大机构首脑为代表的一体化派。无论欧盟峰会还是未来应对欧元危机的方案都由“四国”来演绎。

二战结束之后,德国战败、法国惨胜,欧洲丧失了在世界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下,欧洲走上了联合自强。当时法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科耶夫写了一本题为《法国国是纲要》的“奏折”,为法国未来统治者“指点迷津”:未来的世界秩序是帝国来主导的,苏联已经建立了一个囊括俄罗斯和东欧的苏维埃帝国;英美特殊关系使得英美帝国成为可能,残破的欧洲需要法国振臂一呼,建立一个拉丁帝国。拉丁帝国的核心是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信仰天主教的国家,逐渐扩大到希腊等东正教国家。科耶夫所论述的拉丁帝国基本在今天复活了:要求增长的国家基本都来自拉丁帝国,因为它们公共的信仰是悠闲和美感,而不是新教徒的勤勉与奋斗。拉丁帝国集团的国家基本都陷入了债务危机的泥淖之中,也被德国人打上了“懒散”的标牌。

为了拉丁帝国的存续就必须将德国变成帝国的煤炭供应基地,消除其工业化的可能性。半个世纪之后,德国不但没有成为拉丁帝国的小兄弟,反而成了欧盟的老大哥。欧盟峰会上主要是德国与拉丁帝国之间的博弈,萨科奇下台之前,法国一直配合德国的紧缩政策,其他国家也只能忍气吞声,奥朗德上台之后提出用“促增长”替代“重紧缩”,其他国家便起来“反叛”。无论西班牙首相拉霍伊还是意大利总理蒙蒂都希望德国出手,降低两国的融资成本,拉霍伊甚至警告,如此之高的利率水平下,我们是坚持不了多久的。两国的国债收益率在7%上下徘徊,投资者对两国的前景渐失信心。而德国总理默克尔则撂下狠话,有生之年,债务共担绝无可能。

欧盟已经准备向西班牙银行体系提供1000亿欧元的救助,德国与西班牙的分歧在于:德国要求救助资金必须经过西班牙政府,必须保证救助资金的安全性;而西班牙则希望直接向银行注资,切断主权风险和银行风险之间的关联性。没有形成财政联盟的情况下,让德国人为西班牙银行风险背书是难以想象的。默克尔一直要求的财政联盟、政治联盟则遭到法国、西班牙等国的抵制,因为涉及到核心主权的让渡问题。

法德之间虽有分歧,但是峰会之前,默克尔还是先去巴黎与奥朗德一叙,凝聚一下共识,重申一下刺激经济增长的宣言,6月22日,德法意西四国峰会上达成了1300亿欧元的增长计划,其中涉及到征收金融交易税的问题。而英国、荷兰、瑞典等国反对,担心本国金融资源的流失。尤其是英国,伦敦金融城是英国的经济支柱,英国人担心,微小的管制都会造成金融业务的大规模转移,不但无助于欧洲经济发展,反而会让美国或者亚洲的金融中心获益。对于欧盟中非欧元国家而言,独立的货币反而成为一道护城河,既然欧元危机不断,又何必引火上身呢?

欧盟国家元首无不受到国家利益的牵绊,铁娘子默克尔不但受制于德国宪法法院,也受制于未来的选举。而欧盟领导人则着眼于欧盟一体化的深化,巴罗佐、容克、范龙佩与德拉吉共同起草了一份《迈向真正的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报告,虽然只有寥寥几页,缺乏实质性内容,但是财政、银行、政治三种联盟已经成为目标,也是欧盟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努力的方向。

在“四国”意见分歧巨大的情况下,欧盟峰会成果寥寥也在情理之中,当然,以欧元危机为主旋律的“四国演义”将会继续下去,因为欧洲人已经掌握了谈判与妥协的艺术。

(作者为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