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15年 共变以应时变
导语:内地与香港,双方都需要改变,在共同变化中对话、融合并找到各自的位置。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言咏 香港回归15周年,举国同庆。

与回归十年时景象相若的是,官方语境下的庆贺依然是中央政府不吝嘉美、特区官员纷呈谢意。不同处在于,良辞美言之外,香港学界民间的“不和谐音”比5年前似乎要多一些。从香港人尖沙咀时装名店D&G门外的抗议到地铁里两地民众的对骂,从集资刊登广告“香港人,忍够了”到“蝗虫论”,近年两地民间摩擦与冲突不断。一些知识分子出书撰文,力陈香港应守卫城邦自治,而不是屈从于内地利益,恰好迎合了这股民间愤怨的潮流。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悲观者认为,不同制度与法律塑造出的种群差异,有时比民族之间的差异更大,因而香港永远是香港,内地永远是内地,两者势难融合。骄矜者则认为,领先了大半个世纪的香港,近几年来面对崛起的内地和停滞的自身,昔日自信破灭,怨怒掩盖失衡。要知道,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年代,香港人是带着粮食去边界接济冒险越界的难民,如今,他们看着内地客金钱铺路,横扫香港各种名贵之地。

其实,在两地融合的过程中,有摩擦不是坏事,它是一体化加深的产物。1997年只不过是具有仪式意义的时间点,如同夫妇结合时的婚礼,真正的磨合还在之后的悠长岁月。

回顾这15年的历史,内地与香港之间,人、物、资金的交流的确在步步加深。2003年开放自由行之后,香港一年里接待的内地游客数近3000万。内地优秀的孩子进入香港的大学、年轻的父母抢购香港的奶粉、待产的孕妇涌进香港的医院。如今的香港,还是雄心勃勃的人民币离岸中心。而在另一个方向的流动中,港商北上更是一个老故事。

但历史总是筑造着不同的大环境,今日的内地与香港,都处于新的历史语境之下,双方皆需有所改变。

香港正当盛年的一代,大部分成长于内地闭关锁国时期,内地之于他们只是一个被隔离的陌生邻区,可以在意识里被屏蔽而不妨碍享受繁荣安定。但如今外部环境变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造就香港盛世的天时地利并非恒景,内地在发力,地缘优势在磨减,香港不能再独享珠三角腹地的利益,与内地融合互惠是大势所趋。同时,由于外部环境、人口结构的改变以及长期以来的产业偏食,结构性失业、低价值就业已袭击香港,底层民众抱怨贫富差距,年轻人抱怨出头无日,香港自身的失衡之处也需调整。

对内地来说,香港的繁荣曾经像一个神话,而现在,内地自己正在书写经济崛起的神话并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满满的自信。我们开始谈论香港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但是,我们会自满到忽视这座城市今日依然具有的荣光吗?我们会忘记香港之所以成为香港,除了天时地利之外,它自身的优势吗?在与上海的较量之中,香港金融界依然自信。俄罗斯铝业联合公司2010年在香港上市后如此评价这座城市的监管环境:tough but fair(严格但公正),香港金融界把这当作至高赞赏, 他们相信金融中心更是软实力的竞争,而自由、公平、开放、诚信的精神在今日的香港依然存在。

6月的香港,关注陕西孕妇大月份被引产事件多过“神九”成功飞天,一如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神七”的腾空。内地与香港,双方都需要改变,在共同变化中对话、融合并找到各自的位置。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