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曲双石/文 最近,香港“联汇制”突成焦点,多位重量级财经人士对其表示质疑。它到底犯了什么错?理论上说,其缺陷无非是无法自主利用汇率与利率两大宏观调控杠杆,且维护成本过高。
但“联汇制”实施以来, 对稳定香港经济、奠定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发挥了巨大作用。且其实行已非一两天,而是始于1983年,距今已近30年,且这30年中已经历过一定调整,可见个中利弊金融界已有深刻认识。
既然如此,为何现在又将其示众?原因在于陆港两地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已成为事实上的“最优货币区”。尤其在中央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且已取得巨大进展时,“联汇制”这颗棋子已越来越不适合中国“金融改革”这盘大棋了。
“联汇制”诞生初衷是为求稳。然而,本轮金融危机后美元汇率波幅巨大,两轮QE更是忽悠得美元汇率如坐过山车般忽上忽下,“求稳”这个基础已不存在。但与美元相比,今年之前,人民币汇率却直线上升。但由于内地存在资本项目管制,国外资本不能顺利进入,而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且是国际金融中心,因此国际资金大量流入香港银行体系,使“联汇制”承压。港币未与人民币挂钩之时尚且如此,若真坐到一条船上,只怕所受冲击更大。但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渐近均衡,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一直在6.30左右浮动,新增外汇占款、贸易顺差、银行代客结售汇等数据也间接表明人民币升值趋势已告一段落,似乎这一港币与人民币挂钩的障碍已暂时消失。另外,4月份央行决定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幅,这将使人民币兑坚持“联汇制”的港币波幅扩大,从而增加陆港两地之间交易成本。尤其是一旦中美经济周期不同步,港币将面临左右为难的窘境。因此,从汇率角度来说,港币投入人民币的怀抱时机似已成熟。
此外,人民币国际化路径有地域上的“三步走”战略,即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香港处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前沿,其货币体系、汇率体系等必然要受到来自人民币的巨大冲击。而对于拥有成为世界主要货币雄心的人民币来说,未来将港币与人民币挂钩甚至用人民币取代港币将是大势所趋。港交所总裁李小加曾有一段精彩比喻,是对此趋势的最好注解:“香港就是搞一个幼儿园,一开始给人民币创造一个生态环境,慢慢地长起来。幼儿园当然是每天要接送回家的。上小学以后,住校吧,就周末回家了;将来上大学了,就暑假才回家;一旦成人了,就在香港不走了,偶尔回家过春节,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香港汇率制度的选择就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数十年来经历了英镑汇兑本位制、对美元挂钩、自由浮动汇率制等,后在外汇市场混乱的情况下才改为“联汇制”,可见其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总是与香港主要相关经济体的变化密切相连。那么,港币何时能够实现与人民币挂钩或被人民币取代呢?目前来看,仍障碍重重。
从国际角度看,虽然本轮金融危机重创美元信誉,但由于目前尚没有经济体能与美国相提并论,更没有货币能超越美元地位,因此港币与美元挂钩短期还不太可能有变化。
从国内角度看,香港尚有“一硬一软”两关需通过:“一硬”指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与完善内地金融体系建设。资本项目开放今年已被正式列入议事日程,目前正在次第展开,因此如何完善内地金融体系、尤其是达到并超过美国金融体系的健康程度就成为“降伏”港币的关键;“一软”指香港人民的感情与法律上的制约。港币流通数十年,承载了太多超越货币的东西,不是说放弃就能放弃的。更重要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对香港经济的独立地位多有强调,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货币金融制度由法律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自行制定货币金融政策,保障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的经营自由,并依法进行管理和监督”、“港元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定货币,继续流通。港币的发行权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等。因此,“如何突破法律限制”将是未来数十年需陆港两地共同探讨的话题。但反过来想,内地无需急于使港币与人民币挂钩或将港币取而代之。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实现资本项目开放及完善自身金融体系,使港币自愿“归顺”,岂不更妙?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