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焦点 >
学子南飞:香港有多香
2012-07-16 07:44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刘金松 李缘 王井怀 何枳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在内地高考人数减少、高校对生源争夺更加激烈的情况下,众多尖子生纷纷南下,无疑是在对内地高校用脚投票。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刘金松 李缘 王井怀 何枳 “香港你究竟有多香,当年我也放弃了清华北大,我以为这里有我的梦想……”一首由内地赴港生演唱的《香港香港》,揭示了内地生赴港读书正在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2012年的高招录取已经拉开序幕。在清华、北大、港大之间,来自甘肃省的文科状元郭崯堡选择了后者。这位从高一开始,就离开家乡平凉到兰州读书的女生,在得知自己的分数后,第一考虑的是港大。

和郭崯堡一样,今年共有21名“省市状元”选择了港大,为历年来最多。状元之外,申请香港高校的大陆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多。香港大学申请人数达1.2万,较去年增加约16%;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的申请人数增加约28%;香港科技大学和岭南大学的申请人数则增加近五成。

在内地高考人数减少、高校对生源争夺更加激烈的情况下,众多尖子生纷纷南下,无疑是在对内地高校用脚投票。不过相较近几年北京状元多选择南下香港不同,今年北京的文理科状元均选择了留守,分别投向北大和清华。

南飞

言谈中透着自信的郭崯堡并没有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型女生,她认为自己属于那种玩起来也比较猛的女孩,并把这看成是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

郭崯堡已经记不起最早是怎么知道港大的,但她说自己在初中时就对这个距离家乡遥远的学校有所了解。彼时港大在内地自主招生才不过六七年光景。在甘肃招生,更是从去年才开始。她在西北师大附中的一个学长去年报考了港大。

内地高校和港大的对比中,郭崯堡觉得有两点比较吸引她,一个是港大的国际化环境更有利于今后的发展;其次是港大重视通识课,这对以后的生活有帮助。

和郭崯堡一样,来自湖南的文科状元袁帅最终也在内地名校和港大之间,选择了后者。袁帅选报的是金融专业。她和郭崯堡共同看重的一点是“港大跟国际潮流结合比较紧”,另外,往届的一些师兄师姐选择港大也对她有所影响。

上海文科状元汪容在获得北大自主招生线下40分加分优惠政策的情况下,最终放弃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录取机会,选择了港大国际商业和环球管理专业,和汪蓉同样来自同一学校的上海理科状元袁鸿杰,原本已经被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预录取,最终转投港大,选报经济金融专业。

袁鸿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内地学校也很好,但港大最吸引我的是全英语教学。香港中西方文化合璧的环境也十分吸引我。”

港大今年招收的省市状元数量,创历史新高。香港科技大学回复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科大录取的同学均属全国顶尖,高考成绩在全省考生的前0.01%至2%之间。

从2002年,香港大学首次获准在内地自主招生和招收自费生起,其招收的学生总数和尖子生数量呈现“双升”局面。赴港就读的本科生数量从最初的几十人到如今的上千人。状元争夺也由原来的点状突破到现在的全面开花。

以北京为例,从2005年至2011年的7年间,共产生文理科第一名17人。自2005年来自人大附中理科状元弃清华选报香港科技大学后,其后共有11人选择到香港高校就读,占同期状元总数的65%。

7年间,港校未能揽得状元的年份,只有2007年。当年的文理状元,全部报考了北大。而2006年、2008年、2011年三个年份,北京的文理状元均被港校包揽。

对于尖子生赴港逐年增多,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个趋势很正常,总体来看内地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国际一流学校的差距在越来越拉大,而不是在缩小。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教育有更高要求的学生或家庭,自然会放弃内地的高校而选择港校。

相较近几年北京状元多选择南下香港不同,今年北京的文理科状元均选择了留守,分别投向北大和清华。在熊丙奇看来,教育的选择本身就应该是多元化,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学生要有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不过,目前内地对港校招生还是做了一些限制,比如港校必须在内地提前批录取之前完成招生,参加内地自主招生获得保送生资格的学生不能参加港校的自主招生等规定。

“限制学生的选择权,背后就是避免学校被选择。如果按照这个竞争心态的话,我们内地的学校教育质量会越来越差。”熊丙奇说。在他看来,如果学生可以拿到香港和内地多个学校的通知书,然后自由选择大学,大学间的差距将会非常明显。

“最好面带笑容”

高考成绩出来后,郭崯堡就把自己的成绩给港大发了过去,今年申请到港大就读的内地生共有1.2万名。

如何从这1.2万名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录取的363名学生中的一员。据香港大学中国事务处招生主任马纳介绍,首先,港大在评核考生时会先参考考生的高考成绩,藉此先评核同学的学科能力。

然后,达到一定水平的同学会被邀请参加面试。因为港大的教学语言是英语,学生的英语能力非常重要。面试以英语进行,要求同学以小组形式讨论社会热点议题。

郭崯堡最初被安排的面试地点在北京,但接到通知时,她正在上海游玩,于是临时申请将面试地点改在上海进行。

负责面试的考官是一男一女两个人,郭崯堡的第一感觉是,两人都特别亲切。面试开始先是每人30秒左右的自我介绍,然后是大概20分钟的分组讨论,组里的8个人分别用英文表达自己的观点。

郭崯堡所在小组讨论的主题是中国政府对网络的干涉。经过讨论大家认为,政府还是应尽量给网民一些自由,但还是肯定了其中的合理性。组里也有同学持批判性观点,但郭崯堡认为,政府的监管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她的判断依据是,“存在就有其合理的地方。”

面试官在给出主题后,就不再插话,只是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时间到的时候,说停止。小组讨论后,也会有学生被留下来进行“二面”。“二面”比小组讨论要轻松多了,都是一些日常的话题,比如喜欢什么、想报什么专业、如果去香港有什么想问的问题等等,都是很简单的问题。“二面”差不多不到3分钟。

郭崯堡后来才知道,并不是进入“二面”,录取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她认识不少同学,没有“二面”也被录取了。“我觉得可能是两个面试官有分歧了,才进入‘二面’。”郭崯堡推测说。

整个面试下来,差不多半个小时。马纳认为,面试除了考核同学的英语表述能力以外,也注重同学的逻辑思维、团队精神、领导才能、创造性等。

不过,在决定录取名单时,港大除了考核高考成绩和英语面试表现外,还会综合考虑考生各方面的成绩。“我们相信那些勇于接受挑战,并希望拓宽国际视野的同学在香港大学会如鱼得水。”马纳说。

香港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及入学事务处行政事务助理林凯谦表示,香港科技大学在拣选学生时,除了要求同学学业成绩优异之外,同样重视同学的独立思考能力及综合素质。

科大的招生面试通常由学院教授亲自主持。面试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沟通技巧、对事物的兴趣和看法等,都是面试时着重考核的部分。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主任雷鼎鸣教授负责今年商学院的招生,并主持了北京和上海的面试。据其介绍,随着学院对内地生重视度逐年提高,加上今年申请的学生特别多,商学院派了16个同事北上“招兵买马”。

雷鼎鸣向记者表示,面试时间紧迫,商学院不得已安排了群面,每组由两名教授向4个学生发问,为时30分钟。“我其实都是问一般性问题,让学生们随意发挥,然后根据他们的回答继续发问,从旁观察学生的性格和举止。”

性格,是今年面试中最受雷鼎鸣关注的因素。“我们请来面试的学生,高考分数线已可以上清华、北大,所以我不需要考察他们的学习能力。但来港生活学习挑战很多,特别是很多学生第一次背井离乡,能否适应要看他们的个性如何。”他表示自己最青睐性格开朗乐观的学生,最好面带笑容。

不过,也有“过分刻意,弄巧成拙”者。雷鼎鸣发现今年很多学生在面试前专门去参加面试培训班一类的课程,但他指此类课程使得涉世未深的学生举止反而不自然。“我们只是想看到学生真实的一面,如果为了表现自己而特意抢答或打断其他人说话,结果只是减分。”

林凯谦表示,同学须先在高考取得良好成绩才有面试机会,但高考取得高分者在面试中并没有必然优势。科大每年都有这样的例子,高考分数刚达到本校面试分数要求的同学,因为面试表现佳、综合素质良好而获得录取。

爱恨香港

拿到港大录取通知书的郭崯堡,正在忙着办签注。去香港的时间还没最终定下来,大概会在8月底9月初。

能到香港读书,周围的同学都祝贺她,并说好有时间去香港玩。对内地生来说,比较困难的语言(英语、粤语)关,郭崯堡倒不太担心,“过去后有了语言环境,应该不是很困难吧。”

但她的学长们恐怕就没这么乐观。2007年到香港中文大学读书的福建籍学生唐艺和陈智峰在他们共同演唱的《香港香港》中,描述了语言不通的苦闷,“大家都问我广东话都怎么样呀?我只能说,我母鸡母鸡(粤语:不知道)”。因为不会讲广东话,而叉烧的粤语发音和普通话比较相近,还有学生因此在饭堂被迫吃了足足两个月的叉烧饭。

2004年由复旦转学至港大读书的蔡敬向记者表示,内地生绝大多数修读商学院,其中管理和金融为两大热门专业。毕业后几乎所有学生都留港从事银行或证券工作,但金融海啸使得金融业好景不再,今明两年陆续听说了很多内地生“回流”北上广深。

“如果家里有生意肯定想回去发展,如果只是想打份工,现在两地金融业的薪资水平差距也收窄了。”蔡敬补充道,“大家都认同回内地发展空间更大些,对于家境好的同学,在香港要再打拼起码10年才能重新建立内地现有的生活水准。”

对于两地学生的融合情况,蔡敬指起码有一半的内地生“独来独往”,不和香港人交往,除了语言的障碍外,文化和生活方式不同为主要因素。比如在港大住宿舍有严格规定,必须参加一定量的集体活动,若每年“不达标”,则被投票“踢出”宿舍。蔡敬指很多内地生不愿意宿舍活动占用课余时间,于是被迫搬到条件差一等的学生公寓。

曾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的李星介绍,为了帮助内地生适应香港生活,校方把粤语列为必修课。但在她看来,粤语相对北方人来说几乎是一门外语。中大有规定,若班级有非粤语学生,老师必须用英文授课,但香港本地学生对此颇不满意。

李星回忆道:“曾经有一次,因为有两个内地生选修了100人的大课,老师不得不用英文教,剩下的98个香港本地学生抗议得很厉害,但老师碍于学校要求,结果是讲授专业知识时用英文,举例子时用粤语,内地生觉得没意思就退修了,全班欢欢喜喜用回粤语授课。”

林凯谦表示,内地学生到港初期或多或少会遇到适应的问题,例如文化差异、教学语言、生活语言、学习模式等等,一般需要半年至一年去适应。大学的众多部门也都会提供支持和辅导,协助同学更好适应在港的学习与生活。

内地生对港校的期待和所可能遇到的未知挑战,犹如《香港香港》中的两句歌词,“香港,你究竟有多香?把我的梦想憋成了一坨翔(‘一坨屎’的意思)。”“香港,我恨你,我更爱你”。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