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实习栏目 >
阅读:从回归常识开始(2)
导语:“北京”在我脑海中的定位一度是全国文化气息最浓烈的地方。当然,在此次北京行之前,作为旅游地或转机中转地的帝都,给我的只是外界信息编织成的刻板印象。等有近一个月的时间实地体验时,才真正体会了所谓的文化气息。

熊培云:常识也是需要检验的

我觉得我们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无常的世界,是不是有那么一些知识永远都是对的,刚才秦老师谈的很好,我们的一些知识,司空见惯的一些东西有可能是对的,有可能是错的,秦老师谈到证伪这个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我们看到,比如说天鹅都是白的,但是我们甚至都不能得出一个结论,说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因为只要有一只天鹅是黑的,最后我们这个结论就推翻了,这个常识最后就不存在,实际上这是一个归纳法的问题。我们很多常识是通过归纳得出来的,但是归纳本身它往往推不出真理,就好像我们一直活到今天,我们每个人到现在都是活着,我们每天都是活着的,在座的都是,但是我们得不出一个结论:我们将获得永生。因此,我们日常一些所谓的常识性的东西是需要检验的。

在一个正常的年代我们会说每个人都有常识,然后大家碰撞,得出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正确的东西。但是,在一个我的常识压倒你的常识、你不能拥有你的常识的年代,这个常识最后就会被真理这个词所代替,常识变成了真理,不容大家置疑,这是很糟糕的事情。我刚才说常识在我们这个无常的世界里出现,常识本身就在变化,比如说,在胡适那个年代他自己写的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在之后我们很快就变成了“共产主义是检验一切实践的标准”,这时候原来的常识就丢掉了,而到1978年、1979年后来大家慢慢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实践是建立真理的唯一标准”又变成了一个常识,因此它本身会变化,是要经过大家置疑,或者说本身它有一个不断的更新的过程,而不是说常识一定是对的,包括我们今天在讲常识的时候也有这样一个问题,在自由主义的话语体系下,当常识在代替原来的真理的概念的时候,我们实际上也要防备另外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以常识来替代真理,然后在讨论的时候,我会说,这是常识,你不要再跟我争了。(熊培云语) 

“生活&民生”的常识

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源动力,而如今,民生受到最大的挑战来自社会安全。的确,中国社会有太多触目惊心的故事了:地沟油、三聚氰胺、瘦肉精、漂白剂变成了当今社会的常识性话题……我们身处的周边环境受到了直接的威胁,更不用提那些诸如教育、住房、医疗等老生常谈了。然而,当我们生存的底线受到威胁时,拒斥改变不是社会痼疾的根治之道,只有诉诸变革常识之力,才能进而酝酿出变革社会的土壤。

梁鸿:当代的民生忧患重重、千疮百孔

我觉得其实生活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着,而当代中国的生活状况,或者说民生状况,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因为我们经常会说我们是盛世、是大国崛起,有吃有喝,但是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面,我们处在盛世和大国崛起的时候,我们的内心状况,我们的精神状况,包括我们的生活状况,是不是真的已经是盛世了?有一个事情我们可以举例子,比如我们的食品问题,最简单的民生,衣食住行,我们的食品是什么样子?这个角度来考察我们的生活的时候你会发现是千疮百孔的。为什么呢?因为食品是一个人的基本的安全,这个基本的安全不能保证的话,我认为我们的民生是有问题的,进而我们的精神是有问题的,我们思考这么一个大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把常识放在一个基本的面,来考察我们的生活的基本状态是什么样子的。我觉得我们当代的民生是忧患重重、千疮百孔的,是值得我们每个人都好好去思考一番的,因为这不仅仅是民生问题,也是我们自己的道德问题。(梁鸿语)

十年砍柴:中国生活在人人自危的时代有点夸大

有一些官方人士说一个观点,说这是几千年来民生最好的状况,在网上被骂得很惨。在网上,如果你赞成这个观点的话别人会说你是五毛。如果我们纵向比的话,这个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你看怎么比,如果纯粹走基本的社会需求是否满足了的脉络,纵向地比,我们确实是应该是最好的时代。其实我们再把眼光拉到两千年,三千年以前,我们发现在1978年以前,中国的民生状况一直是在徘徊,在简单的重复。大家都读过孟子的《见梁惠王》那篇文章,他们的理想就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等,后代得到教育,头发白的人不用劳动,可以退休,可以养老,其实这个情况,现在看来是很简单的一个指标,但是这个指标在两千年前很难实现,那时候的民生状况是什么呢?也是孟子说的,“乐岁终生饱”,“荒年免于死亡”,就是风调雨顺的话,能够吃饱肚子,五谷欠收的时候不饿肚子就可以了,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78年,一直在重复。这个也很简单,这个还是“靠天吃”的模式,所以中国的民生状态是非常脆弱的。所以说,如果你说纵向的比,一个是官方人士这样说有道理,为什么我们要批评它?不满意它呢?也就是说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和世界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解决的温饱温度,它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全球化,靠的是科技,然后才是所谓的制度,那么这个制度不是说我们是,而是你应该是一个常态,你应该改革开放,你不应该封闭,所以你封闭几十年,1978年一改革开放,外资一进来,我们的工人,我们的农民,开始转移到城市了,然后变成打工者;然后城市的,农村的人,有限的劳动力就可以把地种好,加上现代农业技术,我们的温饱问题就解决了,这个时候,我们再在这个基点上来看,就是民生问题,确实,我们的民生还是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我们在这个基点上来看,如果我们跟秦始皇比我们当然可以自豪。(十年砍柴语)

荐书:书要有所读,亦有所不读

曾经,我非常痴迷于各种学术书背后附上的必读书目,或者老师在课堂上列出的必读书单。各种版本的必读书目,收集速度远快于阅读速度。后来慢慢发现,就好比一个人不可能仅凭借几个座右铭就走过一生一样,你也永远不可能靠着各种必读名单按图索骥而达到理论或者思想上的升华。你可能永远都无法在推荐书中看到《1984》的存在,但这并不妨碍它确是经典。所以,正确的长期阅读路径还是靠自己的积累和有意识的系统阅读。但是,在阅读的前期,看推荐书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就好比书法前期的临摹,是避不开的阶段。所以,还是内心矛盾地把六位嘉宾推荐的书列出来。

李敬泽:《上课记》《拆楼记》《六人晚餐》

阿乙:《慢》《茶花女》

秦晖:《德国的浩劫》《论美国的民主》《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熊培云:《两户人家》《启蒙运动的生意》《身份与暴力》《胡适杂忆》

梁鸿:《弱者的武器》《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岳村政治》

十年砍柴:《陶庵梦忆》《东京梦华录》《诗经》

可见,每个人的推荐都带有自己的偏向性,有选择性地吸收才是王道。

北京真的有好多优秀的免费对外开放的文化资源,作为半个月后就要离京的人,真心羡慕在京就读的同学们。好好吸收它们,你会有不一样的思想纬度。

相关文章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