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爬树课”
背景:“厦门大学微博协会”近日发布微博称,厦大将开设爬树课。在这门课上,可以学习如何安全爬上任何树,并在上面自由移动,甚至“在树木之间灵活穿梭”。
教育的创新和进步,什么时候都不算晚。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进步似乎总是跟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屁股后面,有的“东施效颦”,效果并不理想。譬如既然目的是培训逃生技能,为什么非得简单套用美国大学的“爬树课”?如果没有“树”,是不是还要将学生拉到山林里进行授课?
——《南方都市报》
学校、家长,总是在强调“水深危险”、“爬高危险”,很少教孩子应对危险的技能,反而乐见孩子与电子保姆为伴表现出的“乖巧”。试想一下,哪天真遇 到事了,这些从小畏水惧高的孩子靠什么脱险?所以,“爬树课”真的可以有,大学可以有,中小学必须有!人类祖先就是在与大自然的博弈中一点点进化的,现在 的我们,不应消极退化。
——《华商报》
中国的基础教育或高等教育很少关注生存技能,这不仅暴露在极端天气中,日常也屡屡有悲剧印证——夏天溺亡的儿童,火灾中施救不当而亡故的成人等,一再证明自救知识的“缺课”,有时需要以生命为代价补上。
——《新京报》
撤点并校
背景:教育部7月23日公布《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力图解决农村学校撤并带来的路途变远、交通隐患、班额过大等突出问题。教育部表示,将严格规范学校撤并行为,多数家长反对的,将不得撤并;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确有必要的应当恢复。
不是说老百姓有多英明,只要稍微站在孩子求学的角度思考,就知道学校该怎么布点。如果在决策时,能充分听取老百姓的意见,结合当地的生源分布、交通情况、 教育管理等因素,制订各方都可接受的学校布局方案,撤点并校的问题会演变得那么复杂吗?又用得着由国家统一制定一个撤点并校的标准吗?
——《东方早报》
一项公共政策在争议声中推行了十年,如今才得以调适和纠错,时间够长,最重要的是代价太大!毕竟那些因校车惨剧而凋谢的生命原本无法计算损失。也许可以稍稍值得欣慰的只在于一点,公众于痛定思痛之后得到了“多数家长反对的,将不得撤并”这样一个明确无疑的程序性规定。而事实证明,这样确保公众有效参与的程 序性规定,是决策科学之关键,不论教育还是其他。
——《南方都市报》
如果这些学校在“应该恢复”之列,那究竟应该如何恢复?其阻力完全可以预料,恢复的代价也将是巨大的。当然,最终无非是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吧。而投入的目的,只是为了“复原”,这与当初撤并时的“优化教育资源”初衷,无疑形成了某种反差。
——《广州日报》
在禁止盲目撤并学校的今年,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刚好首次超过GDP4%——这仅仅是一种巧合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继续对教育“口惠而实不至”,撤点并校将不会因为一纸规定而得到解决。政府需要加大教育经费,且让其向长期欠账的农村倾斜。
——《华商报》
北京号召捐款
背景:北京日前召开相关会议决定,由机关党员干部带头,在全市范围内发起为“7·21”特大自然灾害救灾捐款活动,号召和凝聚全市群众以实际行动参与到救灾工作中来。北京有关方面随即公布了捐赠账号。
任何一项捐款都应该合情、合理、合法。诚如网友所言,号召北京市民捐款既在情理上站不稳脚,也显得有点牵强与突兀,倘若在其使用的合法性方面也缺少必要的 承诺与行动,比如如何保证整个捐款程序的公开透明,如何强化对捐款使用的监督,一旦出现挪用等情况又该如何处理……倘若类似这样的措施没有同步公布,将很难消除市民的疑惑。
——《晶报》
暴雨中出租车涨价
背景:北京暴雨当日,有乘客因大雨滞留机场,部分出租车借机涨价,平日100元车程,司机雨中叫价400元。
任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面对两难选择,先解决现实问题,事后再修补社会结构,这是过去几十年中国一部分人一贯遵从的解决问题方式。但问题是,当道德屡次让 步于效率,最终会让社会整体受伤。很欣慰,在暴雨中也有私家车主主动接送被困乘客,这不是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现实的生活方式,是时候忘记一些所谓的效 率,为道德投上一票了。
——《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