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户籍藩篱还应迈得更远
导语:户籍,就像一道无形的墙,阻隔了人们自由迁徙的脚步。户籍制度问题的背后,是人们在同一片蓝天下能够享有同等国民待遇的渴望。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孙乐 对于工作、生活和户口不在一地,办个护照还要来回奔波的人们来说,近日迎来了一个好消息。自今年9月1日起,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深圳六个城市将开始允许非本市户籍就业人员和高等院校的在读大学生异地提交出入境证件申请。

虽然相较于本地户籍人员而言,增加了暂住证、缴纳社保证明等要求,但表明政府部门已经更多地意识到了异地就业人员的社会需求,在将公共服务与户籍分离,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的努力上,有了一些实质性的进步。

在当下的中国,长期以来,因为利益的纷争、权利的博弈,户籍制度的变革显得异常艰难。对于那些没有本地户口的人而言,无论他们为一座城市挥洒了多少汗水,做出过怎样的贡献,永远只能算作是“暂住”者,被排斥在当地各种社会保障和福利之外。

户籍,就像一道无形的墙,阻隔了人们自由迁徙的脚步。户籍制度问题的背后,是人们在同一片蓝天下能够享有同等国民待遇的渴望。

从1980年公安部推行“农转非”政策,1993年6月草拟出户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到2001年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再到2011年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文件出台,历经三十余年,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从未间断,但真正落实却仍旧遥遥无期。

值得期待的是,今年5月,国务院通过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逐步将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与户口性质相脱离,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这样的目标让亿万人期待,同时也说明目前的户籍制度变革正在以公共服务的改革为突破口。

在经历过太多的期待之后,人们希望这一次,不仅仅是政府画过的一张过于美好的大饼。

户籍制度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而以怎样的方式、怎样的魄力来推进,却是在真正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在追求自由迁徙的道路上,中国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改革的目标无法很快实现之前,政府部门也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社保的全国统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等等。

人们没有办法选择出身,选择自己的祖国,但一个国家能够也应该给予自己的国民突破身份枷锁,追逐自由梦想的机会,让每一个怀揣梦想的青年在这片土地上不因户籍所强加的现实磨难而妥协,让自己的国民在祖国的大地上自由迁徙。这才是一个政府的责任担当、一个国家的最大荣耀。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