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的公平
导语:更重要的是,空气环境是一个公共品,呼吸免费,赚钱独享,污染则是大家一起承受。我们无法像分割领土、领海一样把无所不在的空气也做出划分。所以从个人到企业到国家,全都没有减排二氧化碳的动机。赚钱的经济活动与排放二氧化碳直接关联,于是所有人都有搭便车的动机,单纯希望别人减少排放,而自己仍能利用排放的机会来赚钱

by梁捷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人们获得两点重要收获。第一,由于在世界范围内过量排放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暖化,这已是一个很难否定的经验性事实;第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依靠国际协作,而这一点在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极为困难,甚至是不可能。

纯粹技术而言,我们对于已经排放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没有办法,唯一可做的只是控制和减少当下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但困难在于,排放二氧化碳主要是个人与企业的经济活动所导致,这种激励太强,而要监督减排二氧化碳的社会成本就很高。

更重要的是,空气环境是一个公共品,呼吸免费,赚钱独享,污染则是大家一起承受。我们无法像分割领土、领海一样把无所不在的空气也做出划分。所以从个人到企业到国家,全都没有减排二氧化碳的动机。赚钱的经济活动与排放二氧化碳直接关联,于是所有人都有搭便车的动机,单纯希望别人减少排放,而自己仍能利用排放的机会来赚钱。

所以减排二氧化碳必须是个全球协作的系统性工程,每个国家被赋予一定的减排目标,然后自上而下地贯彻实施,逐步达到控制排放温室气体的目标。我们把实施的问题置于一边,单纯考虑这个世界范围内减排目标的分配问题,就会发现它的复杂性。哥本哈根会议的最终失败,并不令人意外。学者们在理论上尚未得到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方案,怎能指望政治家在谈判桌上达成一致?

不管理论还是实践,减排目标的最终评价标准应当是“公平”,这一点大体可以为人们接受。不过“公平”应是独一无二的准则,否则就谈不上公平。实践操作中,我们却可以轻易列举出好几种公平分摊减排任务的指导原则,不妨看看其中哪种最公平。

第一种看法,考虑历史的维度。在历史上,美国和欧洲国家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应对当前这个局势负有主要责任。与之相比,中国或者非洲国家在历史上并没有排放很多温室气体。虽然这些国家现在排放量在不断上升,但不应对他们做出过多限制。

第二种看法,过去的就过去了,公平的国际减排方案应当立足当下,根据目前的碳排放水平来决定分摊的减排份额。在这个框架下,美国和欧洲面对的减排压力将略微减小,而正处于重要经济 发展阶段的中国,必须承担起更多责任,这种方案在经济和操作上最为可行,可是在政治上将面临巨大的阻力。

第三种看法更为激进。既然目标是追求公平,那么就应该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每个人都享有同等碳排放量的目标设计方案,真正做到人人平等。我们不必追究美国人的前辈是否比非洲人的前辈排放了更多的二氧化碳。重要的是,既然当前所有人都生活在共同的地球上,每个人就应当为环境承担同等的责任,一视同仁。

每一种框架都既有经济考量,又有文化压力。最近几个瑞士经济学家在此基础上作了一项研究。他们在瑞士各个年龄阶层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隐藏了美国、中国等国家名字,以ABCD替代。结果发现:人们普遍认为第三种框架即人际公平最合理,而第一种框架即考量历史的减排原则最不合理。经济学家们又做了对比研究,即在调查时公布国家和地区名字。令人意外的是,结果仍然如此。

这个研究结果带给我们许多启迪。地缘政治和经济在这个时代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的生活水平很大程度是由所在的国家来决定。因此在碳排放问题上,目前主要也是由各个国家出面交涉。不同国家地区受全球暖化的影响也不相同。高山国家会看到雪山消融,而低地国家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许多人都认为,在这种关键时刻,坚持所谓“国家利益”的原则不放,实在有些自私。全球暖化最终将影响到全人类,无人可以幸免。这种环境下的指导原则应该将全人类的利益都考虑在内,才可能制定出真正“公平”的碳减排方案。可是从古至今,极少有什么被全世界普遍接受的原则,碳减排的协商也多半会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的大问题。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