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点10.17:中国式过马路
导语:中国式过马路 陈光标赠房 饥饿体验 学前教育指南 “元芳体”走红 单双号限行

中国式过马路

背景:一条有关“中国式过马路”的微博引起热议,“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中国式过马路”之所以引起热议,乃在于其凸显了现代化背景下民众的心态,情绪化的表达将焦点集中在国人漠视交通规则的劣根性上,并产生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焦虑。相反,对于原本应该成为讨论主题的严格交通执法,却极可能被舆论所忽略。 

                                                                                                          ——《京华时报》

这些“症结”,显而易见却几乎根除无望——又是一个“知易行难”的困境。但吊诡的是,网络上的,那是非分明的价值观,却分明在证明,大众的“觉悟”已高到足以治弊的程度。

                                                                                                          ——《华西都市报》

当人们都在谈论“中国式过马路”,不管是吐槽、调侃还是反思,都说明大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认为有改善的必要。这也是促使国人增强规则意识的力量。如果市政规划、交通管理能够得到改善,再加上一些行之有效的引导措施,“中国式过马路”就有望变成文明有序的褒义词。

                                                                                                          ——《燕赵都市报》

陈光标赠房

背景:陈光标要送给莫言一套房子,莫言的家人却并不领情。据《华西都市报》报道,莫言90岁的父亲管贻凡听到此事,坚决反对:“不要!不要!什么送别墅哦。我家儿子莫言是庄稼人出身,不是自己劳动得来的东西,俺儿子不要。”莫言的二哥管谟欣代表兄弟回应记者说:谢谢陈光标的盛情,俺管家无功不受禄。

对于道德复兴有着强烈需求的当下社会而言,莫言家人的态度指向了另外一种方向——坚守做人的本分,不为唾手可得的物质利益而放弃原则。这或许不是一些慈善明星所能展现给大家的东西,在热热闹闹的公共舆论空间中,也是沉潜不露,却也是值得欣赏和追求的人性之美。

                                                                                                          ——《新京报》

面对诺奖得主“京城居大不易”的感慨,陈光标炫的是一股油然而生的傲慢,自言“标哥在北京黄金地段二环以内有13套商住房、2处别墅”,想要的话,尽管来取。一套注定送不出去的房子,赤裸裸地表达了陈光标对一个作家的态度,与财主施粥时的“嗟,来食”没什么区别。

                                                                                                          ——《齐鲁晚报》

饥饿体验

背景:在第32个“世界粮食日”来临之际,国家粮食局倡议粮食行业干部职工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这一倡议得到了湖南省粮食局长、成都市粮食局长等官员的响应,也遭到不少网友的质疑,认为这是“作秀”。

爱惜粮食,通过饥饿感的切身体验,或许胜过空洞的说教。其实大家也不妨切身体验一回,在饥饿的感觉中,重新唤起对粮食的那份感情。

                                                                                                          ——《新京报》

体验饥饿,正是一种坚硬而有益的提示:饥饿仍在如影随形,珍惜粮食,应成整个社会的道德自觉。保护粮食安全,既与职能部门的作为关联,也跟个体践行紧密相关——少点挥霍,就是善举。

                                                                                                          ——《华西都市报》

学前教育指南

背景:近日,教育部在其网站公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学前孩子在诸多领域的成长设定阶梯状的标准。

指南并非唯一标尺,但对于混乱的学前教育却不失为一种善意的提醒。然而,如何让这种善意转化为教育进步的动力却有赖于更大的社会工程。

                                                                                                          ——《南方都市报》

《指南》“说明”对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给予了特别的强调,当中指出要按照幼儿“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东方早报》

“元芳体”走红

背景:  “元芳,此事你怎么看?”此句话近日在微博上盛行,表现为前面叙述一件事,后面必定加上一句“元芳,你怎么看”,比如说,“我现在还没有女朋友,元 芳,你怎么看?”众多网友微博热烈参与,形成微博热点话题,相关微博已达到近250万条,“元芳,你怎么看”的贴吧也被建立,围观者众多。

如果我们拔高一个层次的话,那“元芳体”走红就是属于草根阶层的广大网民以娱乐化的语言,对社会事件在寻求社会共识,是对社会建设的参与,而不是在娱乐。只不过一些跟风者在使用“元芳体”时不断扭曲了“元芳体”的本质,在向娱乐化方向发展和转变罢了。

                                                                                                          ——《南方都市报》

单双号限行

背景:北京市交通委表示,将启动2013年保障交通畅通措施的研究,重点研究深入推进弹性工作制和错时上下班工作方案,并评估特定时段、特定区域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的可行性。

尾号限行已经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限行的效果正在被迅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抵消。相比之下,单双号限行对于公众出行的制约更大,为了出行方便,势必有更多的人选择购买第二辆车,导致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加速“边际效应”的显现。要想避免这种副作用甚至反作用的出现,单双号限行就不能只做减法,而应采取相应的辅助措施,多做加法。

                                                                                                           ——《南方都市报》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