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照片与滤镜时代
导语:晒照片越来越成为一种热潮。和写微博一样,分享照片到SNS、微博或者图片社区里也能养成习惯,能上瘾,顺带着还能与亲朋好友、同学、陌生人交流。

 

经济观察报 丁科/文 国庆长假期间我宅在家里,各种社交网络上的图片一下子就多了。出去玩的朋友们在微博上、微信上还有Instagram和Path里分享游山玩水的照片,很多美景,当然这里面有照片滤镜的功劳。

晒照片越来越成为一种热潮。和写微博一样,分享照片到SNS、微博或者图片社区里也能养成习惯,能上瘾,顺带着还能与亲朋好友、同学、陌生人交流。

在晒照片的大潮中,Instagram这个手机应用冲上了潮头,捕捉到了用户的需求,同时也把它做成了一门大生意。

Instgram于2010年10月上线,起初只供苹果手机用户使用,因为创始人凯文·西斯罗姆(Kevin Systrom)觉得iPhone 4以上拍出的照片品质好,并且规格统一。而且那时候用iPhone的用户比起用其他手机的用户稍显高端,在审美上也许能把这个社区玩得起来。

Instagram并非一出生就是现在这样的照片分享应用。2010年刚好是LBS签到应用开始流行的时候,凯文也做了这样一个东西,但太像其他同类产品。签到这种东西现在来看就是三分钟热血,玩过了就都没劲了。还好,Instagram从它的前身雏形里把拍照分享功能单独拿出来保留,集中于这一点来发展。

在随后的时段里,大环境也成熟了。社交网站的用户数正迅速向匹敌一个个国家的数量级发展,智能手机也越来越便宜,消费者开始将手机升级换代。Instagram押中了这个用户行为改变的趋势。从诞生时起它的用户数就迅速增长,等到扩展到安卓平台版本时,上线一周下载量就达到500万。而Facebook今年以总价值10亿美元的现金加股票方式收购Instagram时,它已经不再是个小众的图片社区了。Facebook的收购也瞬间壮大了In-stgram的用户群,新增了5000万。而今它已经超过1亿用户。在数量级上,已经可以匹敌美国的Twitter以及国内的微博客服务。

相比其他地方,Instagram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这个应用有滤镜功能,能把普通的生活也换一种色彩变得不同寻常,更加好看。社区内相互关系是建立在类似微博的单向关注上。因此,好看的照片会得到赞赏,经常发好看照片的人会有大量粉丝关注。这就不同于社交网站或者微信、Path这类应用,朋友之间可能不会在乎对方的照片是不是有美学的意义,只要是记录生活就可以。但Instagram上聚集了大量“会照相”的人,有的时候我发很平常的照片,不加修饰,对比起来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学画小飞机的小朋友坐在一群练油画的美院大学生里。

不过这么说,它很适合去看图,看别人的生活。体验、欣赏与审美。

在分享之外,Instagram的“读图”在美国本土已经超越了微博客服务Twitter。据调查,美国智能手机用户访问频率和使用时间上,Insta-gram每天活跃用户730万人,每个用户月均使用时长为257分钟;而Twitter为686万及170分钟。可以说,它正进入主流。

在国内,还并没有一个比肩Instagram的拍照分享社区,这多少也是由于它在中国并没有被屏蔽的原因。众多的山寨应用也没有学到它的产品精髓,也无法聚集起时代机缘和优秀的用户群体,这种成功难以复制。凯文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创业者,他在Google工作过两年,还在Odeo项目实习过,这个项目后来发展成了Twitter。凯文自己是个摄影迷,小时候还偷过父亲的宝丽莱相机,把昂贵的胶片挥霍一空。大三的时候他带着高级单反相机去欧洲学习摄影,结果他的老师要求他使用廉价的塑料相机Holga。他对拍照、影像有了自己的理解,这不是每个程序员能达到的。

凯文的美学思想认为摄影并不一定是为了捕捉真实,阐释某种情绪也同样重要,这也就能解释滤镜这种东西的意义了。在照片上加上一层效果处理,或许就是那些放假的人们心里美的情绪,如果摄影技巧帮不了他们,那么就让滤镜效果来感染你吧。“你看,他们玩得多不同于日常生活呀。”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