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是我的转折点
导语:方先生并不否认商学院能建立人脉,但能不能做成事,光靠关系没有用,还是靠实力。

4257876

经济观察报 张静/文 方仁野是2001年进入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以下简称中欧)读EMBA。进商学院的动机很简单,想学商业。他需要在商学院受系统的训练,解除对商业的混沌感。

中欧商学院1995年成立,但直到2002年才获准颁发学位。方先生是获得准许后的第三届。当时还分两种学费价格。一种是针对收入相对较低的公职人员,才5万多元,另一种针对收入较高的商业人士,18.8万,在当时已经是天价,学员也一直有些优越感。虽然比照今天动辄五六十万的学费,还不够塞牙缝。

方先生选择中欧,是因为中欧的EMBA教育在国际众多商学院排名榜上一直名列前茅,师资力量很强,有很多著名学者任教。比如吴敬琏、周其仁、忻榕等。

方先生一共在中欧学习了两年,每个月会抽四个整天的周末时间,去学校听课,回家后做各种各样的作业和论文,一点也不轻松,很多学员还要从外地赶来,上完课再回去。完全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ENBA只是搭个人脉圈子,大家都是来社交的。他们班一共有60人,最后真的有好几个同学没有如期毕业,因为有科目挂掉或者论文通不过,或者每4天课请假达1天半。虽然后来通过补考补修完成学业,但足以想象功课压力之重。这也是国外教育的一种理念,宽进严出。

方先生并不否认商学院能建立人脉,但能不能做成事,光靠关系没有用,还是靠实力。方先生说,圈子并不只是指一起做生意,而是可以探讨问题。他有个同学,卖豆浆机的老板王总,说:“经营管理上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同学中找到答案,不管是企业战略、销售渠道、人力资源,还是融资问题。”

在全部20门课程里,他最感兴趣的是6门财务课程。商学院所说的财务课程是指finance,而不是简单的accounting,后者只是简单的会计。方学理科出身,数学基础较好,但也承认,这6门课通过自学很难掌握,需要系统教授。果然,毕业后,方先生将工作重心转到金融行业,所需要的财务知识,基本来源于这6门课。为说服一个大客户,方先生基本上是把老师的讲义做成跟企业相关的PPT,效果非常好,足见EMBA课程的实用性。EMBA学员,都是有8年以上管理经验的商务人士,学费又贵,根本没兴趣听老师闲扯,上来就得给学生掏干货。教师因为水平差,被学生建议解聘的事情,真实发生过。而学员,只要想学,肯定能学到东西。对方先生来说,商学院是他事业的转折点。现在学费涨到那么贵,投入远远不是看中在这里搭人脉的成本,而是商学院的学习机会。

中欧EMBA当时分中文班和英文班。英文班是外教直接全英语授课,中文班则需要通过翻译。一开始,英文班的学生自视较高,看不起中文班,但很快,情形就变了。英文班多是外企管理层,给人打工,而中文班,多是私企老板,能力和气场完全不同。开学半年后,同学私底下聚会,英语班的同学开始主动为中文班同学打杂。再后来,渐渐有英文班的学员跑到中文班来上课,以求获得更好的人脉。英文班毕业后自己创业的不少,也混成了老板。

当时中欧在北京还没有自己的校园,租用的是中关村盈科资讯大厦的楼层,没有食堂,但一楼有个俏江南。逢上课时,午饭就在那里解决。两年一共80天,三五万元肯定是花掉的。方先生那一届,俏江南既是食堂,又是案例之一,但现在看见俏江南,就恶心。

至于大家最关注的商学院娱乐化,绯闻多等说法,方先生说他在中欧的同学都没有遇到过这种事,学习太辛苦,没时间干别的。但是,学员都是成年人,阅历、职业比较相像,共同语言自然很多,可以聊得更深更广。而且,由于有一定的社会资源,每年的同学会的确轰轰烈烈,花费不少,但都是学员自掏腰包,因为有这个财力。毕业后,方先生帮中欧做了几年面试官。商学院通常会请求毕业学员在面试时提供帮助。他的感觉是:现在的EMBA学员,水平比前几年差些。因为老板们都念得差不多了,入学的多是下面的管理层。等这些人念完,中国的企业管理水平就会提高一大步,商学院在中国也会趋于正常,不至于成为众人焦点。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