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社会 >
4%之后
2012-12-23 08:12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刘金松 周丽丽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从1993年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要达到4%,到今年最终实现,中国教育财政性投入的“追4”行动犹如一场马拉松。这究竟给地方教育带来了哪些改变?实现4%的新增投入最终花在了哪里?能否满足公众对教育的需求?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刘金松 周丽丽 困扰中国教育界十多年的“4%”,今年终于如期实现。

12月20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指出,2012年,财政部门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其中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

从1993年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要达到4%,到今年最终实现,中国教育财政性投入的“追4”行动犹如一场马拉松。历经十多年长跑最终实现的4%,究竟给地方教育带来了哪些改变?实现4%的新增投入最终花在了哪里?在面向未来的教育中,4%能否满足公众对教育的需求?

4%终达标

教育投入上的4%之所以受关注,是因为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的基础性指标。在国际上衡量公共教育支出总量最常用的一个指标即是公共教育支出占GDP/GNP的比例。

根据世界银行2001年的统计,在1999-2000年度,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等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4.8%,而哥伦比亚、古巴、约旦、秘鲁、泰国和突尼斯等中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5.6%。

中国则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问题,并选择了30多个国家的教育投入进行对比研究,以确定了本国教育投入的增长目标。在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量化目标,“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

但遗憾的是此后1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一直低于3%,直到2006年才达到3.01%。此时,正值“十一五”开局之年,4%的目标再次得到确认。在2007年6月4日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一官员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曾表示,“4%”是“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当中非常务实、非常重要的内容,振奋人心,“从这几年的教育经费投入增长幅度来看,实现4%目标的可能性非常大。”

“十一五”最后一年,4%的目标再次落空。2010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实现4%的时间推迟到2012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自此4%不仅是落实教育投入的一个衡量指标,还被赋予了更多象征意义,成为社会各界牵肠挂肚的敏感数字。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根据预算报告显示,2012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计划3781亿元,地方预算教育支出17800亿元,总支出将超过2万亿元。尽管从年初列入各级政府预算到最终落实还需一年时间,但在2012年如期实现4%的目标已被认为是板上钉钉。

从预算支出结构来看,4%的落实关键在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省份地市的教育经费都要达到当地GDP的4%。据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袁连生介绍,4%是一个全国性目标,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为了保证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尽量做到公平合理,因此中央对地方的考核是“财政教育支出占比”而非GDP占比。

根据财政部制定的分解指标,2012年安徽省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要达到15%、湖南省16%、河南省17%、河北18%、山东省和广东均为20%。各地能否按要求完成确定的比例,事关全国4%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为完成分解目标,各地除积极强化教育费附加征收,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提取教育经费外,还多措并举。安徽省新增财力方面至少也有三分之一要投入到教育领域;山东省则从彩票公益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教育;湖南省则对财政教育支出未达标县市实行一票否决。

袁连生认为,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比例、增加经费以后,学校的教育经费就会充裕一些,办学条件就会得到改善,经费紧张的局面就会得到缓和,教师的待遇也会得到提高,但不见得能解决全部问题。

钱花到了哪?

4%目标的实现,对实现教育增长意味着什么?据统计,2011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1.61万亿元,完成2012年的预算,财政教育支出将达2.2万亿,相比去年增加超过5900亿。具体到中部省份安徽,2011年财政教育支出为455.71亿元,2012年预算支出为622.83亿元,与去年相比增加167.12元。

对于教育投入的增加,合肥市习友小学校长张云的感受是申请资金更容易了。这所位于合肥市蜀山区习友村的小学远离城区,但其校园设施和城区里的小学并无差别。去年刚翻新了塑胶操场、今年实现了多媒体教学的班班通,明年准备再申请建设一个数字化心理健康咨询室。

张云说,以前教育经费不足的时候,校长和老师还得出去化缘,现在学校基本不用再为钱发愁,校长和老师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和管理上。建心理健康咨询室主要是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团体咨询。

“虽说小孩子一般不会有什么大的心理问题,但有些不好的习惯却是和心理有关。”张云举例说,像有些孩子上课时候注意力不集中,通常会认为这个孩子不爱学习,但也有可能是“感统失调”,但这些都需要一些设备和软件去测试。

班班通的使用则打破了“一个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网络、电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让课堂让更生动起来,孩子们在朗读课文时,屏幕上就可以显示出生动的画面、动人的场景,使孩子们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达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

据安徽省教育厅财务处处长余奕祥介绍,“班班通”是今年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的重要内容,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也是今年新教育资金投入的重要领域之一。除“班班通”外,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还包括图书、实验仪器设备和体音美卫器材等内容。新增教育财政资金投入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学前教育,根据安徽省启动的改扩建幼儿园三年行动计划中,2012年要实现新建、改扩建公办园656所的任务。

余奕祥认为,目前安徽义务教育阶段的硬件改造基本已经完成,现在主要是软件的更新。各个地市在完成省里核定的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目标后,也会根据地市的情况安排资金投入倾向,像合肥就扩大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范围,从今年秋季,原来收取的教科书和作业本费,都不再收取。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4%怎么用,报告里并没有具体界定,但强调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统筹发展,这些原则在落实时需要把握。”

不同的省份对新增教育资金的投向有不同的选择,在云南,最急需的还是对办学条件的改善,当地有736万平方米D级危房需要拆除重建;广东则在常规的教育投入外,突出了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山西则强调了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

袁连生认为,新增教育资金应该投入到那些最短缺、供需矛盾最大的方面,比如现在的学前教育,可能全国各个地方都存在供不应求的状况,以前在这方面的投入偏低;还有农村教师工资偏低,不能吸引人才到农村去从事教育事业,农村教师工资应该提高;另外就是城市的农民子女,现在很多孩子还在打工子弟学校上学,这方面也应该投入,让他们也能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这些短缺的方面,应该增加投入,在这方面投入,效果会更好一些。”袁连生说。

4%之后

余奕祥认为,安徽和以前比,教育投入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他曾到上海静安区一所学校参观,这所学校不仅在硬件上武装到了牙齿,学生随时可以在校园里通过无线网络获取教学资源,而且每年还有安排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的计划。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完成4%只是个阶段性的目标,下一步需要继续追求更高的目标,在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时候,就有专家提出到2020年到底是4.5%还是5%。

在杨东平看来,实现教育经费的增长对中国人来说是个基本问题,并不是说到了4%就能解决问题了。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到,很多地方,哪怕中部地区像湖南、湖北,还有学生背着桌子上学,缺乏营养,冬天缺棉衣,都还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公众对教育的基本需求并没有解决。即便是在发达地区,像上海、北京,上幼儿园也有问题。

对于在4%的投入下,已有地方政府叫苦难以持续。袁连生认为,从现有政府的财政支出的结构来讲,不是说现在教育投入保持这个比例或者提高比例,就一定会有很大的困难。而是还有增加投入的余地,地方政府经费没有紧张到那么严重的程度。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