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的城市
导语:拉班认为我们生活的城市是柔软的,它并不拒人千里。而正是城市的包容让我们自我消解了很多问题,我们尽管没有停止批判城市,却从不吝啬于贡献我们的智慧给它。我们利用城市来成就我们的幻想,满足我们的种种要求,从升降式电梯到大型购物超市,从纷繁的地下交通系统到数不清的城市绿化带,以及自诞生以来就从未单一化的城市风格,不似乡村那般缓慢,陈旧又枯燥
by秦继华
 
“城市——我们伟大的现代形式,它是柔性的。”当乔纳森·拉班在其著作《柔软的城市》中,如此大张旗鼓为城市唱赞歌时,我们多数人都会感到一点迷惘,城市何其伟大?城市又何其柔性?我们提起城市,一贯是灰暗又压抑,冷硬又消极的,尽管我们身处其中,但我们很少对城市的伟大产生过多的自信。
 
然而乔纳森·拉班认为,我们之所以无法意识到城市的柔性,是因为城市对我们顺从,它顺从地接受了我们,无论是真实的抑或想象中的,我们依赖城市释放我们的种种欲望,梦境,诠释。《柔软的城市》写于1974年,是乔纳森·拉班的第四本书,却是让他名声大噪的一本书,此前这位记者兼编辑只出版了几本文学论述,不温不火,无人问津。时值超级大都市鼎盛之时,城市文化却意外地总是受到大众的攻击,尽管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它,人们一边厌恶城市,一边依赖城市。乔纳森·拉班却独辟蹊径,不再一味抵制或者夸张城市的影响,而是尽可能温和地对城市进行审视,从而成就了这本优美、动人的城市之书。
 
为解释自己的想法,乔纳森·拉班考察了不同时代的城市模型,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勒·柯布西耶的光芒之城,他试图以此佐证,城市的历史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人类社会同不同时期的城市文化息息相关,而后来我们以偏概全的将城市提喻为某种极端负面的形象无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这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曾一度出现在圣奥古斯丁的笔录中,出现在狄更斯的小说里,出现在20世纪的商业小报,出现在任何一个试图矫枉过正城市文化的那些规划者的大脑里。而城市却以难以想象的包容,接纳了这些层出不穷的改造与苛责。
 
尽管乔纳森·拉班的《柔软的城市》写于1974年,然而对我们而言,书中所阐释的一切依然那么言之凿凿。我们仍然可以在这本著作中看到我们现在还在面对的和城市相关的问题:城市犯罪,城市移民,城市的阶级和文化以及我们作为城市人的情感困局。尽管乔纳森·拉班本人肯定城市文化,但当谈及城市犯罪时,他却不得不认定这是城市文化的某一负面性,他以70年代发生在纽约市的不同暴力事件为例,这么写道:“城市将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分割得太远,从而让仇恨变成一种轻而易举就得到的情绪。”不过,他同时也认为城市满足了我们某种庞大的幻想,从而让人人都有“不同的可能性”。当我们仔细观察城市的移民,留意城市的不同阶级区域,城市的丰富性便不言而喻。在《柔软的城市》一书中,拉班巧妙地以四章不同的内容,近乎散文化的笔触来描写这些城市文化,他注意到城市移民单一性——多样性的变化,他引经据典,描绘19世纪大批来纽约的手艺人的生动场景,继而跟随他们的步伐,继续精准地刻画城市时如何接纳这些移民,布鲁克林的手风琴手,转眼可以是一个漫游算命人,拉班发现,城市在赋予这些移民们全新而复杂的身份时,也在消融那种隔阂,华人街,吉普赛社区,印度贫民窟因此渐次出现也是基于此。还有城市的工业区和生活区,环境污染如何同居民生活保持平衡,穷人和富人共处一地,阶级地位与财富的不公尽管引发诸多问题却从未撼动过城市的地位,比起乡村社会的亘古不变,城市社会尽管泾渭分明,却从未因为这种对抗而崩溃,哪怕在城市进程最糟糕的历史中,拉班也发现城市扛住了种种绝望的猜想。
 
正是因此,拉班认为我们生活的城市是柔软的,它并不拒人千里。而正是城市的包容让我们自我消解了很多问题,我们尽管没有停止批判城市,却从不吝啬于贡献我们的智慧给它。我们利用城市来成就我们的幻想,满足我们的种种要求,从升降式电梯到大型购物超市,从纷繁的地下交通系统到数不清的城市绿化带,以及自诞生以来就从未单一化的城市风格,不似乡村那般缓慢,陈旧又枯燥。
 
不过,对于城市,拉班也不尽然都那么乐观,在书中他也坦言在城市的我们却远没有城市那么宽厚。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么眼花缭乱,多么容易感到满足的世界时,我们自身却变得冷酷了,城市赋予我们可能的同时也在消融着情感。拉班冷静地从城市文化应运而生的电脑红娘,应召女郎,以及精神病和酒吧等次文化现象中感受到这种情感的降温。从前,人们因为距离和遥不可及的欲望而显得珍贵的情感,愈加地不可信任。“当孤立无援和消失不见的现象随时可能发生时,我们不得不保持冷酷,如同机器一样生活工作。”拉班这么写道,对于城市的情感冷漠,工业化他也觉得无力,但是他并不认为这些是千篇一律,单调乏味的。而他对芝加哥学派企图利用社会学改造城市,试图将城市的冷酷和堕落归于理性控制的做法也不抱希望,他不太相信通过知识和思考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再多的功能主义建筑,和有意识引导的城市布局并没有办法完全消除城市带给城市居民的焦虑。拉班认为“城市本质不是一个理性的结构。”尽管历来我们都在用理性的方法改造城市,城市却愈加感性。
 
“在城市里,人们试图摆脱风格,却又不自觉创造了风格,人们自以为创造了风格,却仍受到风格的约束。”乔纳森·拉班认为城市的感性是混乱的,而这混乱中自有秩序,并非可以被风格化制约,所以大可不必刻板于经验主义。书中有一章曾以城市居民的衣着为例,一个人留着长发,身披长袍并不代表他就是一个地道的吉普赛人,而一个穿竖纹衬衣和条绒裤的人未必就是白领精英,生活在城市里,人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有可能这一刻是这一种风格,下一刻就会是另一种风格,我们城市提供这种自由,身居其中的人也想当然会享用这种自由。而乔纳森·拉班无疑认为所有现代性的指向,无非也是这种自由的形式。
 
因此,尽管城市本身充满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但它却最接近于现代性所追求的自由。尽管,这种自由某种程度而言更像是一种幻觉,正如乔纳森·拉班自己在书中所言:“城市的公共性和城市内在的戏剧性组合搭建起灯光闪耀的舞台,供我们所有生活其中的人表演,暗示和幻想构筑了城市生活本身。”城市虽然消融着我们的情感,改变我们的习俗,却给了我们成为任何人的自由,接触任何文化的自由,而我们不断变换自我,接纳他人的行为无形中就构成了最自由的城市文化。
 
以非虚构写作见长的乔纳森·拉班,著作颇丰,他的多本纪实写作在世界各地都享誉颇丰。《柔软的城市》作为乔纳森·拉班的代表作之一,不仅表现了他卓越的散文写作才华,富有远见的观察力和独具一格的视角,更重要的是它是写给每一个城市人的,我们可以在书中看到我们自己,看到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我们一贯总是听到,看到它不好的一面,任由这不好一面在我们脑海中被放大,却几乎很少去赞美它。但乔纳森·拉班替我们好好表露了我们隐藏太久的对城市的情意,却不至于让我们脸红和意外。

 

 

作者: 【英】 乔纳森·拉班 

译者: 欧阳昱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by秦继华

“城市——我们伟大的现代形式,它是柔性的。”当乔纳森·拉班在其著作《柔软的城市》中,如此大张旗鼓为城市唱赞歌时,我们多数人都会感到一点迷惘,城市何其伟大?城市又何其柔性?我们提起城市,一贯是灰暗又压抑,冷硬又消极的,尽管我们身处其中,但我们很少对城市的伟大产生过多的自信。

然而乔纳森·拉班认为,我们之所以无法意识到城市的柔性,是因为城市对我们顺从,它顺从地接受了我们,无论是真实的抑或想象中的,我们依赖城市释放我们的种种欲望,梦境,诠释。《柔软的城市》写于1974年,是乔纳森·拉班的第四本书,却是让他名声大噪的一本书,此前这位记者兼编辑只出版了几本文学论述,不温不火,无人问津。时值超级大都市鼎盛之时,城市文化却意外地总是受到大众的攻击,尽管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它,人们一边厌恶城市,一边依赖城市。乔纳森·拉班却独辟蹊径,不再一味抵制或者夸张城市的影响,而是尽可能温和地对城市进行审视,从而成就了这本优美、动人的城市之书。

为解释自己的想法,乔纳森·拉班考察了不同时代的城市模型,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勒·柯布西耶的光芒之城,他试图以此佐证,城市的历史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人类社会同不同时期的城市文化息息相关,而后来我们以偏概全的将城市提喻为某种极端负面的形象无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这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曾一度出现在圣奥古斯丁的笔录中,出现在狄更斯的小说里,出现在20世纪的商业小报,出现在任何一个试图矫枉过正城市文化的那些规划者的大脑里。而城市却以难以想象的包容,接纳了这些层出不穷的改造与苛责。

尽管乔纳森·拉班的《柔软的城市》写于1974年,然而对我们而言,书中所阐释的一切依然那么言之凿凿。我们仍然可以在这本著作中看到我们现在还在面对的和城市相关的问题:城市犯罪,城市移民,城市的阶级和文化以及我们作为城市人的情感困局。尽管乔纳森·拉班本人肯定城市文化,但当谈及城市犯罪时,他却不得不认定这是城市文化的某一负面性,他以70年代发生在纽约市的不同暴力事件为例,这么写道:“城市将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分割得太远,从而让仇恨变成一种轻而易举就得到的情绪。”不过,他同时也认为城市满足了我们某种庞大的幻想,从而让人人都有“不同的可能性”。当我们仔细观察城市的移民,留意城市的不同阶级区域,城市的丰富性便不言而喻。在《柔软的城市》一书中,拉班巧妙地以四章不同的内容,近乎散文化的笔触来描写这些城市文化,他注意到城市移民单一性——多样性的变化,他引经据典,描绘19世纪大批来纽约的手艺人的生动场景,继而跟随他们的步伐,继续精准地刻画城市时如何接纳这些移民,布鲁克林的手风琴手,转眼可以是一个漫游算命人,拉班发现,城市在赋予这些移民们全新而复杂的身份时,也在消融那种隔阂,华人街,吉普赛社区,印度贫民窟因此渐次出现也是基于此。还有城市的工业区和生活区,环境污染如何同居民生活保持平衡,穷人和富人共处一地,阶级地位与财富的不公尽管引发诸多问题却从未撼动过城市的地位,比起乡村社会的亘古不变,城市社会尽管泾渭分明,却从未因为这种对抗而崩溃,哪怕在城市进程最糟糕的历史中,拉班也发现城市扛住了种种绝望的猜想。

正是因此,拉班认为我们生活的城市是柔软的,它并不拒人千里。而正是城市的包容让我们自我消解了很多问题,我们尽管没有停止批判城市,却从不吝啬于贡献我们的智慧给它。我们利用城市来成就我们的幻想,满足我们的种种要求,从升降式电梯到大型购物超市,从纷繁的地下交通系统到数不清的城市绿化带,以及自诞生以来就从未单一化的城市风格,不似乡村那般缓慢,陈旧又枯燥。

不过,对于城市,拉班也不尽然都那么乐观,在书中他也坦言在城市的我们却远没有城市那么宽厚。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么眼花缭乱,多么容易感到满足的世界时,我们自身却变得冷酷了,城市赋予我们可能的同时也在消融着情感。拉班冷静地从城市文化应运而生的电脑红娘,应召女郎,以及精神病和酒吧等次文化现象中感受到这种情感的降温。从前,人们因为距离和遥不可及的欲望而显得珍贵的情感,愈加地不可信任。“当孤立无援和消失不见的现象随时可能发生时,我们不得不保持冷酷,如同机器一样生活工作。”拉班这么写道,对于城市的情感冷漠,工业化他也觉得无力,但是他并不认为这些是千篇一律,单调乏味的。而他对芝加哥学派企图利用社会学改造城市,试图将城市的冷酷和堕落归于理性控制的做法也不抱希望,他不太相信通过知识和思考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再多的功能主义建筑,和有意识引导的城市布局并没有办法完全消除城市带给城市居民的焦虑。拉班认为“城市本质不是一个理性的结构。”尽管历来我们都在用理性的方法改造城市,城市却愈加感性。

“在城市里,人们试图摆脱风格,却又不自觉创造了风格,人们自以为创造了风格,却仍受到风格的约束。”乔纳森·拉班认为城市的感性是混乱的,而这混乱中自有秩序,并非可以被风格化制约,所以大可不必刻板于经验主义。书中有一章曾以城市居民的衣着为例,一个人留着长发,身披长袍并不代表他就是一个地道的吉普赛人,而一个穿竖纹衬衣和条绒裤的人未必就是白领精英,生活在城市里,人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有可能这一刻是这一种风格,下一刻就会是另一种风格,我们城市提供这种自由,身居其中的人也想当然会享用这种自由。而乔纳森·拉班无疑认为所有现代性的指向,无非也是这种自由的形式。

因此,尽管城市本身充满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但它却最接近于现代性所追求的自由。尽管,这种自由某种程度而言更像是一种幻觉,正如乔纳森·拉班自己在书中所言:“城市的公共性和城市内在的戏剧性组合搭建起灯光闪耀的舞台,供我们所有生活其中的人表演,暗示和幻想构筑了城市生活本身。”城市虽然消融着我们的情感,改变我们的习俗,却给了我们成为任何人的自由,接触任何文化的自由,而我们不断变换自我,接纳他人的行为无形中就构成了最自由的城市文化。

以非虚构写作见长的乔纳森·拉班,著作颇丰,他的多本纪实写作在世界各地都享誉颇丰。《柔软的城市》作为乔纳森·拉班的代表作之一,不仅表现了他卓越的散文写作才华,富有远见的观察力和独具一格的视角,更重要的是它是写给每一个城市人的,我们可以在书中看到我们自己,看到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我们一贯总是听到,看到它不好的一面,任由这不好一面在我们脑海中被放大,却几乎很少去赞美它。但乔纳森·拉班替我们好好表露了我们隐藏太久的对城市的情意,却不至于让我们脸红和意外。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