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点:若执法必严 何须鞭刑救世?
导语:引进鞭刑 治理灰霾

引进鞭刑

背景:广东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公安局政治部人事处处长陈伟才的“引进鞭刑”提议,引来舆论热议。陈伟才说,中国刑法虽然严厉,对严重的暴力犯罪采取死刑,但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足以让犯罪嫌疑人形成长期威慑力,相较之下,鞭刑能起到长期震慑的效果。

新加坡社会秩序好,民众素质高,犯罪率低,倒不一定取决于其刑罚多么酷烈,多么没人性。而恰是人家法律严格,真正做到了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该学的应是新加坡不徇私不枉法的执法态度,而不是其变态的鞭刑样式吧?

                                                                                     ——《中国青年报》

鞭刑入法的建议,缺乏对人权和尊严的考量;对刑罚手段的迷信,误解了法治的价值和归依。让鞭刑入法,无疑将加重刑罚这种“不得已的恶”,加大了人权失陷的可能。基于人权保障,无条件反对“鞭刑”等酷刑入法应该成为社会共识。

                                                                                     ——《北京青年报》

我们需要的是深植于人心的法律公平高于一切的认识,是超越任何职务、社会地位、经济状 况影响的执行力,而不是表面上的严刑峻法。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落到实处,现行的法律框架已经足够了。如果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执行时总是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就算把全世界的刑罚都搬来,恐怕也没用。

                                                                                     ——《华商报》

刑罚的威慑力从来不在于其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用我们的话说就是“违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断完善发现贪官和惩治贪官的制度设 计,不断强化对官员的监督和对权力的制衡,让贪腐行为无处藏身,让贪官无一例外“伸手必被捉”,这也是比设计酷刑靠谱得多也重要得多的事情。

                                                                                     ——《潇湘晨报》

在一个法治理念深入人心,而权力动辄超越于法律之上的国度里,任何制度设计尤其是简单易行的刑罚,不管其设计初衷是多么美好,都极易被权力利用,成为一种排除异己、清除异类的暴力工具。比如,如果把鞭刑用来对付上访的人,想想都后怕。

                                                                                     ——《三湘都市报》

鞭刑也一样,够狠、够威慑,但是如果没有健全的司法制度做保障,很可能和古代的杀威棒一样,在执行过程中遭到人为的“设计”,高高扬起,轻轻落下,不但不能起到威慑犯罪的效果,反而会成为某些人逃避处罚的又一捷径。

                                                                                     ——《法制日报》

包括陈伟才在内的许多人,只看到新加坡实施了“鞭刑”,却忽视了该国执法的严格性与平等性,以及法律本身的合理性等等因素。

                                                                                     ——《成都商报》

微声音

@柔情强手:中国并不缺制度,不缺法律,缺的是执行,缺的是公平公正公开,现在已有很多制度和法律,但面对个人权力常常是无能为力!

@阿尧--相信并坚持着:新加坡有名的不是鞭刑,而是他反腐制度与切实的法制,有了这些才能保证鞭子不会抽无辜百姓身上。


治理灰霾

背景:1月30日,环境保护部负责人称,我国部分城市因连日受大范围雾霾天气影响,空气质量仍属重度污染或严重污染状态。卫星遥感数据显示,1月29日的灰霾面积为143万平方公里,占了国土面积的大约七分之一。

当前国内的灰霾天气,就不能将污染的成因要么单纯归因于外地的产业或生活方式,要么单纯归因于国家层面的缺乏规划、指导和监管。消极思维既对避免当下污染 的恶劣影响毫无助益,抱怨和等待也不能减少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如果地方与中央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只管相互扯皮,必要的行动方案就只能被搁置,更遑论如何 实施,何时见效。

                                                                                     ——《东方早报》

雾霾之中,更应关注户外工作者。如果立足于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环境发展应该成为发展的重要目标。缺少这种意识,单靠制度强力推行,驱散雾霾恐怕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京华时报》

法律是督促政府、企业及市民等各方走环保正道的基础手段,以前环保相关法律制定修改时,往往会遭到利益部门的阻力,最后出台的法律“不痛不痒”,但现在确实已经到了“环境优先”之时,必须以“保护空气”为第一考量,广泛征集社会意见,凝聚各方的共识。

                                                                                     ——《新京报》

以纳税人的名义和“同呼吸”的理由,要求政府在治理城市空气污染上更多的公开和透明。虽然雾霾短期内无解,但有必要给公众一个时间表,让深受雾霾之苦的公众看到解决问 题的希望。

                                                                                    

                                                                                     ——《中国青年报》

一边面对客观的大规模灰霾不得不承认已经形成严重污染事实,一边又试图努力回避其人为 性质,其间可能蕴藏着新的GDP数字增长点,这是很难厘清的中国灰霾心理。正因为如此,也就不会有什么人出来承担导致大规模灰霾的责任和向民众道歉。鼓吹起来的,简直可以说是向新的经济增长空间进军的嘹亮号角了。

                                                                                     ——《华商报》

抱怨是容易的,从我做起是困难的。如果霾的反复跳踉,让我们开始警惕笼罩在每一个人头上的社会责任灰霾,那么,驱霾的过程,也是我们净化自己的过程。

                                                                                     ——《人民日报》

微声音

@Lily-Ql:雾霾天全民减排,支持小汽车单双号,我们自身也要注意营养配餐,多吃含维C的食物跟水果。坐公交或地铁出行!

@Bell-Bell123: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你站在我身边,我们却互相看不见……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