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焦点 >
2015年中国气候资金缺口1万亿
2013-03-29 16:55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启越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现阶段中国的气候融资发展面临多重难题。金融市场资金和私人资本是气候融资的最大潜在来源。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启越 3月28日下午,国际非营利机构气候组织和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在“气候融资:助推中国低碳经济转型”论坛上共同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融资策略》报告。作为“完善气候融资政策,助推中国低碳转型”项目的最终成果之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融资策略》报告概述了中国气候融资的现状,分析了中国气候融资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从气候融资角度勾勒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蓝图,助推中国经济向低碳转型。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融资策略》报告分析表明中国气候融资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国际气候资金的供应减少,国内公共资金在气候融资领域发挥了主导作用。金融市场资金和私人资本是气候融资的最大潜在来源。

现阶段中国的气候融资发展面临多重难题,其中包括:气候融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仍不完善,金融市场还未能在气候融资领域承担起应有角色;气候融资的总量目标仍未明确,政策化融资目标的缺乏,使得私营资本缺乏持续投资的动力;在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领域均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有效的融资机制仍未建立,融资渠道仍然狭窄等等。

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融资策略》报告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可供借鉴的建议和具体措施,其中包括:尽快考虑采取更为积极的行动发展气候融资;通过出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法、设立气候变化和能源部级机构或直属局、气候变化国家财政专项科目和国家气候基金、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方式,变政策机遇为投资机遇,为中国气候融资提供更加完善的发展环境。

据项目组初步估算,2015年和2020年,中国每年气候变化融资总量目标需要分别达到19,632亿元和24,646亿元,以实现中国既定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到2015年,中国将面临12,219亿元的气候资金缺口,相当于2015年中国GDP总量的1.88%。公共财政投入的持续增长是撬动更多私营资本投向气候变化领域的主要手段,也是持续缓解资金缺口压力、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先决条件。

为弥补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两方面的融资缺口,中国应从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金融工具等方面入手,并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领域创造多样化的融资方案。在符合各个资金来源的支持领域和融资条件等各种适用条件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国际气候资金,利用公共财政预算外的公共资金、碳市场和私营资本拓宽中国气候融资渠道;在创新金融工具方面,应着重开发多样化的气候融资贷款产品,开发气候债券产品,支持股权投资工具的发展,并积极支持国内碳金融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的创新。

气候融资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中国经济向低碳转型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展气候融资,完善气候融资策略,可以撬动更多的资金投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经济向低碳转型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指出,要实现中国提出的减排目标,2010-2020年总共需要新增投资大约1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59亿美元)。

"气候融资是经济低碳转型的助推剂、催化剂和润滑剂。”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刘燕华在“气候融资:助推中国低碳经济转型”论坛上表示,发展气候融资需要借鉴国际经验,也要具有中国特色。

“英国政府已经在气候融资领域,如建立绿色投资银行等有所尝试。英国驻华使馆公使兼副馆长Andrew Key表示,气候融资将有效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中国气候谈判首席代表,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认为:“随着七省市碳交易试点进入实操阶段,国内碳市场的逐步建立,气候融资将获得更多发展空间。 ”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俊生表示:“从气候融资的角度开展深入研究,将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出一些新颖的、切实可行的观点。”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正逐步展开,越来越多的资金将涌入气候融资领域。中国政府应尽快将气候融资纳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为气候融资在中国发展提供适宜环境,助推中国经济向低碳转型。如果把生态文明建设比作一个健康机体,那么经济的低碳转型则是这个机体的心脏,气候融资则是维护机体健康成长的血液,三者互为支撑、相互促进。”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表示,中国在未来需要通过完善管理体系、出台激励政策和推动金融创新等方式,促进三者间形成更加良性的循环。

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遥指出:“目前中国气候资金更多地投向减缓领域,这与国家提出的减缓与适应同等重要的考虑不符,在适应领域的投入有待加强。因此政策制定者应尽快完善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规划,继续加大公共资金对适应工作的投入;借助公共债券及其衍生工具为适应性投资或者灾害救济融通低成本资金;通过开展气候变化适应试点工作,鼓励金融和保险机构分担因气候变化影响对农业、水资源等领域产生的风险,推动相关保险工具的市场化运作。”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