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下行中寻找内生增长动力
导语:该如何理解现在的货币政策?将如何与实体经济调结构相结合?其中的风险在哪里?下半年宏观经济在此背景下,将如何发展?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康怡 在市场流动性收紧后,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再次成为焦点。

6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出席2013年陆家嘴论坛时表示,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着力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适时、适度的进行预调和微调。

他同时提到,和其他有关部门共同配合,一方面要引导金融机构保持合理的信贷投放,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支持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也将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手段适时调节市场的流动性,保持市场的总体稳定。

结合之前高层频繁提出的“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该如何理解现在的货币政策?将如何与实体经济调结构相结合?其中的风险在哪里?下半年宏观经济在此背景下,将如何发展?

就这些问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卢锋,银河证券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以及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经济观察报:如何理解最近高层频频提出的“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说法?

卢锋: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从广义角度看,是要提高金融配置资源的效率,真正把有限的金融资源用在“刀口”上,用在能促进中国经济实实在在的增长上,这是效率问题。但我想政府提这个问题短期也有其针对性,可能和过去一段时间虽然经济增长不错,但也有一些领域的投资缺乏效率,一些投资项目出现价格扭曲,甚至出现一些高杠杆和其他风险因素相关。

例如说地方政府的债务,一部分地方债务存在投资方向、力度与地方经济增长水平不适应的情况,近期审计署最新披露的报告也显示部分地方债务出现“借新还旧”的情况,这就从经验数据的角度支撑了高层要“盘活存量”的思路,如果“借新还旧”的情况不能及时解决,货币存量就会被这样一些遗留的问题所牵制,很难被有效利用。

吴晓求:新增贷款,新增资金要用好,但这也是要在推进改革的前提下,不能用在明显产能过剩的领域、明显对环境有污染、明显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盘活存量是非常困难的,但又要必须盘活。100多万亿的M2,中国是世界上最有钱的国家之一,但效率是非常低的。

经济观察报:如果意味着要把一些资金挤出来,放到实体经济里面去,怎么个挤压法,如何盘活?政策含义究竟如何,发挥作用的链条是怎样的?    吴晓求:盘活存量不要天真地以为就是把100多万亿通过贷款贷给企业,那不现实,直接贷给中小企业也不现实,因为商业银行是关注风险的,没有风险的过滤机制这些资金不会出来,他要确保这些资金出来是安全的。

通过什么机制能有效防范风险?只能通过市场的方式,市场能找到恰当的位置,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找到匹配。学术上的语言,叫做把货币链条拉长,从M1、M2变成M3、M4、M5,把现在存量货币,货币形态无论是现金还是存款,变成证券化的金融资产。

把货币链条拉长,就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和金融结构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也是使国家金融大发展的过程。要通过市场化技术,通过市场载体盘活资金,不是简单通过银行信贷机制进入到市场。

潘向东:2008年时的政策更多的是刺激传统行业,其中大量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并未和经济密切联系起来,而且全社会创造的财富都集中在银行系统和房地产市场,金融资源更多地配置在四大领域: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市场、银行体系和产能过剩行业,其他一些实业就举步维艰。因此,这四大行业急需去杠杆的过程,而对其他行业,需要加大投资力度。这是“盘活存量”的逻辑。

未来既然要盘活这个存量,就需要尝试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逐步出清,对房地产市场也需要出清,影子银行的发展也需要出清。当然这对实体经济领域和金融市场可能会带来冲击,但这些冲击也是有办法解决的,例如可以大幅度降息,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改善实业的金融环境,来盘活资产。

经济观察报:目前防风险已经在宏观调控的几个任务中明显占上风,这个过程中可能的难点在哪里?

卢锋:最大的困难在于,风险背后是资产,资产背后是产权,到最后治理风险的过程就难免要对过去的投资格局、金融格局做一些调整,产生一些变化,这样一些变化它本身就会对相关利益方带来影响,所以风险的防控和治理过程难免都是动一点“奶酪”的利益调整过程,所以难免会有一些博弈。

潘向东:资金要从上述领域撤出来本来就很困难,银行理财产品现在还在扩张过程中,如果现在要撤出来,可能会出现一些银行理财产品的违约;第二,如果资金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撤出,地方政府的运转会不会有问题,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会不会产生抵触,这些都需要考虑;第三方面就是房地产领域,如果房地产领域出现一些问题,会不会引爆中国经济的系统性问题,都会有这种担忧,既然有这种担忧,就会形成阻力。但是现在不去解决这些问题的话,未来代价更大。

还有人说现在是美元汇率中长期牛市的过程,现在破风险会造成资金回归。我认为,如果经济继续往下走,金融领域没有得到改善,钱的流走迟早会发生,因为大家都看到了里面的风险,实体经济也不能够支持。这是可以预见到的。美国经过2008年、2009年充分出清之后步入了新的增长路径。如果现在一直不想通过市场出清解决问题的话,那么新一轮增长周期就会遥遥无期。短期内出现资金外流,那可以直接把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降下来,这样也可以消除这种金融风险所带来的担忧。

经济观察报:你们对宏观经济的下一步走势如何判断?

卢锋: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大概的判断是,中国经济增速处于减缓的态势,并且仍然存在下行的风险。

虽然现在大家对宏观形势的分析观点不一样,但对下行压力的共识度还比较高。 第一是外部原因。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2.4%,相对比较好,也有专家认为现在美国经济处于非常好的状态。总体来看,美国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在金融危机后时期处于弱的状态,随着最近美国要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一个时期看外部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能时好时坏,时高时低,但总体拖累因素要大于利好因素。

第二是内部因素,也是更重要的。我个人认为,可能和我们在过去十年中或金融危机前后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积累了一些高杠杆化,或高风险的因素有关,这样一些因素的调整,在新政府政策的组合目标中的优先度可能比前一届政府有所提高,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可能会在短期对经济增速产生某种牵制作用,尽管长期对中国经济重回内生的、相对比较快的增长轨道是有利的。

潘向东:金融领域的风险还没有化解,实体经济新一轮周期目前还看不出趋势,因为已有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已有的问题出清了,可能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未来经济再回落,然后再通过货币市场宽松化来刺激实体经济,这还有一个过程,现在还处在防风险过程中。所以,我预计未来经济还面临进一步的回落。

经济观察报:政府会在什么情况下再次干预经济的下滑,可能的对策又是什么?

卢锋:现在经济还在缓慢增长,我个人认为经济增速也不会掉得很快,但也很难高增长,但我们可以想象万一出现“黑天鹅事件”,政策会怎样? 一旦发生这样的事件,政府保增长的目标可能又会变得比较重要,会把调整的目标、改革的目标稍微缓一缓,首先全力以赴修复经济增长速度,这是一种可能,有相当的概率。但也不能排除另外的可能,万一经济增长出现不如人意的情况,反而可能会因势利导,反而会利用短期增长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带来的压力或张力,把它变成高层理念中改革调整的动力,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更大力度的改革。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