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朱冲/文 这不仅是一场比赛。
当第7次打进大满贯决赛的穆雷,背负着网球发源地77年没有本土冠军的尴尬时,英国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决赛就变得不只是一场比赛那么简单了。所以,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和英国首相卡梅伦来了;鲁尼和维多利亚·贝克汉姆来了;英国女王也发来夺冠贺信了……
英国人喜欢坚持,就像他们可以几代人不搬家一样,自然也可以几代人一起期待这个冠军。从1936年的弗雷德·佩里在英国本土的温布尔登夺冠过后,英国人已经被其余三个大满贯主办国的球迷“嘲笑”了将近1个世纪。澳大利亚有埃德蒙森,法国有诺阿,美国有罗迪克。英国有谁?能拿出来回忆一下的只剩佩里。比起77年的没有本土冠军,任何皇家背景与高贵优雅都只能是尴尬的代名词。
当然,这正是网球作为世界性运动的缩影。只有像乒乓球那样,其他国家不参与,才会出现中国垄断数十载的现象。但这又不是理由,特别是对于英国球迷而言更是如此——英国被认为是网球运动的发源地,长达77年没有一个本土冠军实在太过尴尬。
于是英国人开始寻找,期待迎来下一个佩里。每年草地赛季开始的时候,英国人总会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几名本土选手身上。但无论是亨曼,还是“发球机器”鲁塞德斯基都未能如愿,直至2005年18岁的穆雷在女王杯第二轮比赛中淘汰了九号种子、美国人丹特,全体英国人疯狂了。尽管丹特并非一流选手,但是在英国媒体眼里,穆雷的胜利却惊天动地。从路透社到BBC,从《卫报》到《每日电讯报》再到《泰晤士报》,几乎英国的所有通讯社和报纸都用了几百字到三千字不等的篇幅为这位18岁少年唱赞歌。在他们的报道中,几乎都用到了“里程碑式的胜利”来形容穆雷刚刚结束的比赛。《独立报》甚至认为“穆雷的胜利将有可能改变英国人在网球场上的劣势”。可见,英国人对一个本土冠军的期待多么强烈,而这种压力也可想而知。被认为心理不够稳定,常常在最关键的比赛和比赛最关键的时刻突然失去状态的亨曼,及2012年穆雷在温布尔登决赛中输给费德勒后留下的泪水都是明证。
为了洗脱这种尴尬,英国网球也是举全国之力。据悉,全英网球联合会每年耗费5000万英镑用以网球事业的发展,毋庸置疑,大部分金钱都流向了穆雷。如愿以偿取得2013年温布尔登冠军后,穆雷爬上球员包厢,一一拥抱了他的后援团队。其中包括教练伦德尔,正是伦德尔的到来让他的心态发生了改变,一举赢得去年的伦敦奥运会男单冠军和美网冠军,又在温网取得历史性突破。体能训练师格林、给穆雷定期恢复身体创伤的物理治疗师安迪·爱尔兰、约翰·比尔,过去亨曼的训练伙伴,这一次让受到背伤困扰的穆雷退出法网,并照顾他的背伤。还有穆雷长期的击球伙伴和战术分析师——西班牙人丹尼·瓦维杜。此外还有不跟随穆雷旅行参赛的营养师、会计师、律师等,他们都发挥了作用。
最终,英国人等到了。北京时间7月8日,在中央球场15000名观众的疯狂呐喊声中,在“穆雷山”无数观众的期盼下——熟悉网球的观众朋友们都知道,温布尔登有个山坡是英国人在外场群体观看英国球手比赛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由于英国球手亨曼4次杀入了温网的半决赛,这个山坡也被人们称为“亨曼山”,但是随着穆雷在奥运会男单决赛中击败瑞士天王费德勒,这个山坡也迎来了新的名字。穆雷咆哮着跪地庆祝,也呐喊着宣泄压力。英国BBC电视台评论说:“在去年奥运会夺冠的怀旧气氛中,穆雷带着全国数百万人的期待,终于追上了前辈佩里在1936年登顶的脚步,洗刷了英国77年的伤痛。”
以此对比穆雷的对手,塞尔维亚人德约科维奇,就显得势单力薄。虽然作为塞尔维亚民族英雄的他——德约科维奇是塞尔维亚这个饱受战乱困扰的国家仅有的世界冠军,也得到了国家总统的到场观战支持,但和老牌帝国主义英国相比,国家的实力不可相提并论。甚至德约科维奇自己都觉得在这场比赛面前,他是全英国的敌人,是英国人眼里的最后一头拦路虎。在这样的情况下,或许小德心里有过那么一瞬间的不忍,有过那么一瞬间的动摇。看他在倒数第二分上近乎“让球”的表现令场边的伦德尔都看不懂了。小德发现,作为世界第一的自己突然不受欢迎,“观众都不喜欢我了”。
其实,德约无错,穆雷无错,谁都没有错,只是特殊的时刻里,他们共同组成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场比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