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如也好灌输?
导语:企业家在读书时,不仅不要清空,而且要联结和反思自己的经验

赵周


赵周 资深企业培训师

道家强调空。全真教技击大师周伯通自创“空明拳”,要义是“这只碗只因为中间是空的,才有盛饭的功用,倘若它是实心的一块瓷土,还能装甚么饭?”(《射雕英雄传》,第5章)。

佛家强调空。有个广为流传的鸡汤故事,说某禅师给来问道的年轻人提壶沏茶,水都满了却继续倒,为的是让心高气傲的年轻人问一句“茶杯已经满了怎么还倒啊?”

有些教授和培训师也强调空。他们给企业人士上课,开场时候问“如果你打算开车去一个地方,希望尽可能带很多东西回来,那么出发前你会做什么?”学员们思考后,异口同声答“出发前要清空后备箱”。

我们不谈道家与佛家,武功或沏茶,只说学习。

有一种观念认为,学习就像是往空碗盛饭、空杯倒水、空后备箱里塞东西,用的时候取出来。这样的理念之下,自然认为学习的主要动作就是理解、归纳和记忆。

可是,教授举的例子恰恰说明学习——起码成人的学习——并非如此:当教授提问的时候,其实是默认学习者都有关于驾车的经验。学习者也确实是回顾了过往经验,才可能回答教授的问题。如果大家真是空空如也,这样一个小互动就不可能完成。

成人学习不是往空杯子或后备箱中放东西。所谓“空杯心态”根本就是伪命题。不仅是因为单单理解归纳和记忆并无太大意义,而且成人也不可能倒空经验。课程开场讲空杯或者空后备箱的动机,基本上只是“大家要乖噢,我讲什么你记什么,我怎么说你怎么听”。

教育学家马尔科姆·诺尔斯说,成人学习者的自身经验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他给出成人教育学(Andra-gogy)五大公理,第二条就是“关联经验”——有效的学习是基于学习者的经验,充分利用学习者的经验。

读者不妨略略停下,回忆一下自己过往的人生,哪件事情对你影响最大、让你从中学到最多?

我猜,你的回答一定不是企业某次培训或者大学某个课程。大部分人最重要的学习经历,来自自身某些难忘的经验,诸如“差点送命的遭遇,自己或别人生意破败的故事,事态超过能力极限、力所不及的经历”。

这是英国管理哲学家查尔斯·汉迪的总结。他总是在他的高管培训课上让大家这样回忆,然后提醒大家,“经验加上反思,是最重要的知识。”

所以,经验不能倒空,而必须善用——你能把新知识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进而迁移为自己的能力吗?这个过程,也可以叫做“拆为己用”。

彼得·德鲁克的管理学名著《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很多人案头都有。这本书因为太经典、太有名了,所以很多商界和学界名人也愿意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书上——简体中文新版居然汇集了六篇推荐序!

虽然是序,但不妨拆为己用。因为从中可以对比各位人士的不同学习理念。推荐序二的作者是海尔集团张瑞敏先生,只写了两页篇幅,他回忆道:

记得第一次读德鲁克的书时,给我冲击最大的一句话就是“管理得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对这句话当时很费解,因为那时好工厂的标志就是要轰轰烈烈,要激动人心。但细细琢磨才体会出道理所在:那些“心中无数决心大”的誓师大会表面上是轰轰烈烈,但从本质上看对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却没有任何帮助;那些在突发事件中表现英勇的人和事的确激动人心,但我们需要的不是停留在对这些英雄人物大张旗鼓地表彰上,而是要扎扎实实建立避免发生这类突发事件的机制。

同一本书,紧接着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包政教授的推荐序,洋洋洒洒12页中,教授强调了这本名著的深远影响,梳理了整本书的脉络逻辑,并对8章内容逐章进行扼要介绍。

同样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包政的读法是归纳式的、研究式的,而张瑞敏只是对其中一段话浮想联翩,联系自己的经验、反思海尔的实际,创立了“日清工作法”,他的反思和应用,为海尔的辉煌创立了坚实的方法论。

这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思路。前者偏学术,后者偏实用。前者偏学院,后者偏江湖。前者利于通过考试,后者重在用于实际。前者适用于讲师授课,后者适合于自主学习。前者适合学院教育(pedagogy),后者适合成人学习(andragogy)。

所以,我们在拆书帮提出了一种建议,叫做“便签读书法”,用简单的工具来提醒自己,不仅不要清空,而且要联结和反思自己的经验。——读到心有所动之处,不要轻忽放过,也不要划线或摘抄,而要撕几张便签条(报事贴):第一张叫I便签,尝试用自己的语言重述读到的内容;第二张叫A1便签,尝试回顾和联结自己的相关经验;第三张叫A2便签,尝试规划自己具体的应用。最后,把A2便签都拿出来,贴在办公桌前或墙上,时刻提醒自己去实践。

比如,读到《论语》中有这么一段:

叶公问孔子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为人,子路不回答。孔子道:“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用起功来便忘记吃饭,快乐起来便抛却忧愁,不晓得衰老就要到来,如此罢了。 ”)(《论语·述而第七·十八》,杨伯峻译)

若用空杯心态读这段话,确实可以了解孔子到底性格如何、为人怎样,但若要求尝试回顾和联结自己的相关经验,就可能想到:常常也有人问我是什么人,然后,我就做自我介绍。我的自我介绍通常是“我叫赵周,来自某某公司,某某地方人,很高兴认识你”。但孔子并没有说“我叫孔丘,字仲尼,我是鲁国陬邑人。”而是讲了些有意义的事实,这些事实可以帮助叶公理解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有趣的是,你可能在阅读《圣经》时,在完全不同的语境和文字中,联结到自己一模一样的经验:

约翰在监里听见基督所作的事,就打发两个门徒去,问他说:“那将要来的是你么?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耶稣回答说:“你们去,把所听见,所看见的事告诉约翰。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麻风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马太福音5章2~5节)

当施洗约翰派人去问耶稣是什么人的时候,耶稣没有说“我叫耶稣,来自拿撒勒”,因为这些没有意义。耶稣说的也是一些有意义的事实。这些事实可以帮助施洗约翰想起旧约中的预言,知道耶稣正是人们期盼的那一位弥赛亚(救世主)。那么,我可以选取哪些我的经历中有意义的事实来做自我介绍呢?

当然,如果你读到上面两段中的任何一段时,联结到的自身经验,不是自我介绍,而是上周做的述职汇报,那也没有任何问题。重要的是,你没有倒空自己,而是联结了经验,通过反思经验把这些知识拆为己用了。

儒家强调学习时要联结经验。朱熹在《论语集注》如此阐释“温故而知新”:“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

圣经强调通过反思经验而学习。《圣经·诗篇》中说“我思想我所行的道路,就转回脚步归向你的法度。”(诗119:59,新译本)

读完本文,你有在任何地方联结和反思到自己的任何经验吗?

(作者系“拆书帮”帮主、成人学习研究者、资深企业培训师,著有《这样读书就够了》)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