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记】回家路
导语:从华盛顿DC直飞北京的登机口,已经跟中国国内航班没有区别,除了零星几个金发碧眼,全是学生——中国学生。

09500S304-0

经济观察报 刘彤/文 寒假,送孩子回国。看到候机楼里三五成群的中国人,丝毫不奇怪。我提出孩子年幼,能不能送到登机口,工作人员很爽快,发我通行证,陪孩子出关。虽说第一次独自乘坐国际航班,但出来留学,再年幼的孩子都已经很成熟,我不过伺机跟孩子多待一会儿。工作人员早看出我那点心思,但人性化地放过。

美国机场的所有值机程序,基本都已经自助化,孩子全部轻松搞定,完全不像第一次。学校在乡下,远离社会现实,而且只有短短四个月一学期,却似乎让孩子生耳濡目染到那个社会最基本的准则。这让人瞬间明白,那个社会的一切程序,都是按照基本准则来运行,例外的情况很少。这是一个成熟社会的标志。短短的第一个学期,是孩子探索和掌握这些准则的入口。

来到登机口,我震惊了。从华盛顿DC直飞北京的登机口,已经跟中国国内航班没有区别,除了零星几个金发碧眼,全是学生——中国学生。再看周遭,凡是飞往纽约、洛杉矶、芝加哥、东京等换乘机场的,都是中国留学生的天下,黑头发、黑眼睛、黑毛衣、黑羽绒服……

早知道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源地,眼前如此一黑,还是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特别是听见他们相互之间只说英语时——这些人往往是中学就出来。尽管这些学生已经在外表、口音甚至做派上相当美国化,但辨识度仍然很高。首先人多,咱中国素以人多著称,一架飞机300至500个座位,这满机场的,一天不运送上千中国学生才怪;其次嗓门大,除了遗传,还夹带憋了半年才能回家的被释放的快感。很多学生都是到机场后现认识,但一见如故,一时忘乎所以也是率性的流露。都是飘泊天涯者。如果有留学生如此自称,请不要笑话他们的少年愁,都是孩子,离家万里,文化语言规则一切不同,没有飘泊感反而不正常况且嗓门大并不是中国人特有的,只是中国人独自担了“英名”。前两天去DC市里有名的地中海风味餐厅ATAYAN,嗡嗡嘤嘤都是忙着年底聚会的老美,其声不输我们北京的金鼎轩。

中国留学生占领美国某校(含大学、中学、私立、公立)相当一片江山,乃至半壁江山甚至大半壁江山的,不是一例两例。听说某某中学已经有70%的学生来自中国,只得靠罚款来营造英语环境,又听说某某中学雇佣中国老师来给学生补课。有次与某位国内的中学校长聊天,问他作为重点学校的校长,是否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校长轻描淡写地说:哪有那么大的压力?除了保证那几个有实力上清华北大的不出意外,其他都谈不上压力,一半学生走出国的路,跟校长大人没有干系。果然,我身边的两个学生,就是从国内小学至初中再到美国高中都是一路同学过来。听他们说自己的入学经历就更是传奇:俩人本来就是邻居,成绩一直不错,初二时,俩人相约,偷偷自己联系好了一个城市的两所走读中学,逼着家长把他们送过来,结果住进同一个host  family。中间有多少夸大的成分不得而知,这情节已然是偶像连续剧,充满叛逆、热情、勇敢、友谊,青春期的孩子未必做不出来。至于中间种种同学情缘,如果骆家辉大使辞职回家的原因就是如其夫人所言,要让孩子“结交一生的朋友”,那这个目的,已经达到。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