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受尊敬企业:在中国,我们为什么捐赠?

2017-09-06 15:38

1504683502(1)

上周,“小朋友画廊”在朋友圈引发刷屏,仅仅几个小时里,捐赠平台上的金额达15029059.79元,众筹停止。

在中国,公益传播必然伴随了不加思考地捐赠和锱铢必较的质疑,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既存在丰富的慈善土壤,但与此同时又伴随着稚嫩的慈善组织,这其中缺失的恰好就是慈善信任。但即便如此,中国人依然在不信任与不安中继续慈善捐赠,我们为什么会捐赠,除了善心还有什么?

香港瑞银集团不久前发布研究报告《价值与愿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公益慈善》,访问了三十余位胡润排行榜中的富人,发现慈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内在价值观。其中被提及较多的是对社会目标的追求,比如对和谐社会的贡献,也比较普遍有感恩和回馈社会的情感,以及增强中国“软实力”的爱国情怀。

根据瑞银报告,在捐赠领域上,中国富人的捐赠领域约一半投向教育,其次是扶贫和社会福利,对于艺术等人文性和人类价值的关怀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原本的资本精神背后是为上帝神圣事业而活的宗教动机,在中国被“家国情怀”所取代。

的确,中国社会公众的慈善捐赠现象,呈现较强的事件化趋向,比如一次重大灾害、一个成为热点的故事,往往引发大量的社会捐赠,源头上,“感动”是公众捐赠的最直接动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众认为,一个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表明了一个企业的良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成就。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热衷于公益项目,打造企业良好形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中国社会捐赠总量预期将达1346亿元,这一数字占到GDP的0.18%,较之上一年的992亿元增长了26%。

而当社会视富者捐赠为一种当然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就悄然转化为了“均贫富”的诉求,人们总会依富人或名人的捐赠额评判他们是善的还是“为富不仁”,它和“财富为荣、浪费为耻、为神圣的事业花钱”的资本精神,是形似神背的。

公益不是看捐了多少钱,而是看唤醒了多少爱心,触发了多少人行动。可见中国目前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一方面已经出现社会财富的累积基础,另一方面贫富差距和社会问题也在增加。在继“财富怎么来”问题之后,“财富去向何方”正在成为财富拥有者新面对的问题。

而作为2001年和《经济观察报》同年面世的“中国最受尊敬企业评选”,十六年来一直秉持着弘扬企业社会责任、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推动中国商业文明建设的初衷,寻找着商业世界中的明镜,回味令人鼓舞的理性声音,为急剧转型的社会,提供一种可供信任的指标——声誉良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2017年,中国最受尊敬企业也将继续携手中国企业一起回味令人鼓舞的理性声音,彰显推动社会发展的振奋力量。

(本文部分内容改编自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 贾西津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