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不牢,地动山摇!150所高校联合发出《成都宣言》,呼唤大学教育回归本质

吴秋婷2018-06-24 16:53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吴秋婷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这是《成都宣言》的开篇第一句,也是时代对大学教育回归本质的呼唤。

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高校要以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在会议期间举行的“以本为本 四个回归 一流本科建设”论坛上,150所高校联合发出《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以下简称《成都宣言》),做出“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承诺。

“以本为本”

“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

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四川成都举行,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第一次举办的全国本科教育大会,本科教育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陈宝生在会议上表示,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理念,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

陈宝生认为,高校领导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要首先在本科显现。

在会议上,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认为,本科教育不仅是教学管理部门的事情,还涉及教师队伍和人事体制、学生评价体系、学科布局、管理服务体系、治理体系和资源配置等。在他看来,本科教育改革必须迎接挑战,面向未来,必须综合考量各种利益诉求。

会议期间,全国150所高校联合发出《成都宣言》,表示将以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学校的发展目标。

《成都宣言》的内容分为十条,包括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深入推进“互联网+高等教育”;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教科结合等。

回归大学教育本质

2017年10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曾发布中国首份专题性的本科教育质量报告(以下简称《质量报告》。《质量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中国普通高校达到2596所,普通本科高校达到1237所,本科院校成为高校增长最重要的主力军。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招生规模405万,在校生规模突破1613万,普通本科毕业生规模突破374万,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

但同时,《质量报告》还表示,本科教育离人民群众要求接受越来越好的优质本科教育的需求仍存在差距,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任重道远,需要继续发力。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向经济观察网表示:“地方层次的教学型高校没有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定位,导致本来可以教得好,反倒由于定位错误而教得不好。高层次的研究型大学本来有充足的教育资源,但是把‘科研竞赛’作为首要的任务,而非把教育作为核心,所以即使有资源也做不好教育。”

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双一流大学名单,共42所高校入选了一流大学名单,95所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由于教育难以被量化和度量,科研指标是遴选双一流高校主要的显性标准。例如,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的基本评判指标是:一流的科研生产力、一流的科研影响力、一流的科研创新力、一流的科研发展力等。

席酉民担忧,双一流显性指标与科研挂钩,潜在的负面影响是高校在追逐显性指标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轻视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过去20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各种工程的驱动下,论文数量和科研指标急剧发展,但整个高教届渐渐失去了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和践行。

怎么样才能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席酉民认为,高校需要改变对教育的态度、理念与方法。“首先是教育态度的回归,教育不应是指标竞赛。第二是教育观念的改变,需要思考什么样才能算是好的教育。第三个是改变教育方法,我们现在很多的教育方法离社会的需要太遥远了。”

“我们必须要理解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怎么样才能为未来的社会准备好这样的人。真正让中国教育走出去任重而道远,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说。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