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伦燕:让环保意识融入企业的DNA|第八届(2018)CSR年度盛典

2019-01-24 10:21

今天带来的是第八届(2018)CSR年度盛典上的第三例演讲,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常务副总干事卢伦燕女士。

卢伦燕1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常务副总干事卢伦燕女士

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是全球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一,拥有超过500万支持者和超过100个国家参与的项目网络。自1961年成立以来,WWF一直致力于环保事业,主要工作的领域可以概括为“6+3”:“6”代表海洋、淡水、物种、气候变化、森林等;“3”指的是政策、市场和金融。

WWF在中国的工作始于保护大熊猫。1980年,WWF作为首家受中国政府邀请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开始在四川地区进行大熊猫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40年来,WWF在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环保工作,例如“地球一小时”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公益活动。

保护动物,作为一项道德正确的行为,在卢伦燕看来,有着更深层的生态肌理。她指出,WWF不是单纯为了保护而保护,而是把“旗舰型”动物看成它所在生态环境中,衡量生态环境健康与否的关键性指标。这些动物的生存状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它所在生态环境是否健康。

卢伦燕2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常务副总干事卢伦燕女士

除了动物保护,卢伦燕认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处在一定的生态环境当中,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着服务功能。因此,我们也需要思考新兴的城镇化发展、人口聚集等行为活动,是否对我们所在的城市生态环境有所破坏。

开展环保活动的同时,WWF每两年发布一次《地球生命力指数报告》。最新报告指出,在过去40多年里,全球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60%,人类失去了20%的亚马逊河流,失去了全世界几乎一半的珊瑚礁,以及30%到50%的红树林。

“这些物种的消失代表着其生存的生态环境正在恶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有极大的影响。” 卢伦燕指出,保护动物,其实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不同于贺铿先生从宏观经济层面和马亮先生从学界角度的阐释,卢伦燕用一个环保公益从业人员的视角分享了她眼中的企业CSR是什么,以及企业如何更好的践行社会责任。

卢伦燕指出,环保类公益具有特殊性。一方面,生态环境与人息息相关又不易察觉;另一方面,相比教育、扶贫、医疗等领域,环保的对象具有泛化的特点。“比起一个孩子,一个病人,很难说具体保护的是哪一颗树,哪一滴水。”

她举例道,2012年底北京空气污染突然非常严重,大家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开始从政府到民众共同治理。几年过去了,北京还是经常会遭遇比较严重的空气污染,但是总体上可能向好,整个治理过程是时间漫长且投入巨大的。

耗时久、投入大、见效慢,衡量难。这使得企业CSR较少选择环保领域,但生态环境实则与经济发展联系得十分紧密。对此,卢伦燕建议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可以从小做起,改变一点自己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对于个人而言,大家可以从各个方面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积极响应“地球一小时”的号召,在八点到九点关闭不必要的照明一个小时;选择能效等级最高的家用电器;用环保袋代替塑料袋;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选择纯电动车;拒绝购买象牙等动物制品 ……

对于企业而言,则需要改变生产方式。例如,地产企业采用生态设计,不是一味追求漂亮,要用大的落地窗;纺织企业注重节水和预防水污染;城市规划类的设计公司多为生态环境、节能环保做一点事情;餐饮企业将餐厨垃圾加工成有机饲料,实现循环利用;金融机构把投资贷款投向更适合经济与环境共生的未来发展方向……

“ 可持续的公益一定是以自身的主营业务或者生活方式最密切相关的。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能够把这样一种环保意识融入到自身DNA和主营业务当中 。” 卢伦燕总结道。

卢伦燕2

更多内容会在接下来的推送中陆续登出,请关注“经观橙心”(WX:EEOCSR)公众号,了解更多活动信息吧!

了解活动详情请拨打:(8610)60910566-1231 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