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大讲堂】陈道富:我国需要发展什么样的金融体系?

2019-06-14 11:06

2019年6月1日,由国际绿色经济协会、绿道资本、经济观察报、新金融家联盟联合主办的绿色经济论坛暨第五届新金融大讲堂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圆满落幕。作为2019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京交会)平行论坛之一,本届论坛借助京交会庞大影响力,通过“共生共荣 共享共融”的主题分享,推动基于绿色发展要素的全球化服务贸易合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先生带来题为《我国需要发展什么样的金融体系》的主题演讲,他提到“中国金融体系除了在外表上,构建上需要更多的社区银行、中小银行,需要发展这些融资,但是它的核心在于中国需要让金融产生于实业、内嵌于实业,真正的服从于价值的创造和积累”。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陈道富

以下为演讲全文

中国经过这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开放,已经初步具备了我们想象中该有的金融要素,资本市场不仅仅只是主板、二板、三板,还有各个地区的股权市场,我们有各种层次的金融体系,证券、保险还有非常庞大的非银行体系,银行和非银行体系还有金融体系,甚至民间的金融体系。

我们的金融体系在国际能找着的、能看到的,中国大部分已经有了,但是我们的金融体系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前段时间的金融结构性座谈会里讲到很多,最主要的三个点:

第一金融非常重要,大家越来越认识到金融的重要性,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看金融。

第二就是我们的金融还不争气,还没有办法发挥应该有的功能,还达不到实现现代化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对金融体系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多的差距。

第三金融体系没完成、没发挥好功能,还有不断的金融风险的爆发,以及一些风险因素、非金融其他的风险等,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在目前这个情况下,外形已经具备了,该如何发展,该发展怎样的金融体系?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非常重要的议题。

在讨论之前我想跟大家分享我最近看到的,对我冲击较大的三个现象:

第一个是我刚刚结束了对德国、瑞士的考察,我的意识里德国和瑞士是一个制造的强国,他们有很多的隐形制造业冠军,但是我们去考察他们的金融体系,对我来说更关心的是:怎样的金融体系支撑制造业做的如此强?特别是能够创造出这么多的隐形冠军,很遗憾的是我们到德国、瑞士考察之后会发现他的金融体系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活跃,他们整个制造业本身价值是非常保守的,甚至好多制造业企业都在把一些没有竞争力的部门逐步剥离,越来越聚焦于应该聚焦的领域。

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不可理解的现象是,瑞士物价比德国物价高很多,当地人很少跑到瑞士买东西。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明显的套利机会不充分挖掘这个套利机会,当地人没有好好的应用它,甚至都没想过,所以它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这么多的套利机会在他们这些国家没有被消除掉。

第二个案例是去年同事在美国参加的一个讨论,美国的资本市场导致了企业行为短期化,促进了企业有更长远的眼光。双方争议非常激烈,各方都举了非常多的例子,都有证据证明资本市场企业促进了短视,也有证据证明资本市场有更长远来看待问题,现在看来资本市场发展是相当成熟的地方。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他们国内引发了非常根本的争议。资本市场有可能促进短视化,也有可能有更长远的眼光,核心在于企业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点,挖掘自己的价值点,你会发现资本市场是为他服务的,资本市场是会帮着他能够更长远的考虑问题。但是如果这个企业没找到自己的价值点,没找回自己的重心,这时候他会被资本市场牵着鼻子走,成为资本市场的炒作的载体。这两种观点在于企业有没有着眼于价值点,找到自己的重心。美国通过资本市场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德国、瑞士他们着眼于制造业,非常保守的着眼于制造优势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都有这种重心,有自己的价值点。

第三个案例是国内出现的一些案件,举个例子:通过市场的操作,发行2A级以上或者是很高等级的证券都是自买自卖,把发行的债券作为抵押品,作为优质的抵押品抵押到银行或者是抵押给金融机构进行提现、融资,或者融资完之后再做新的业务,价值在哪?这跟价值没有关系,我们看到的只是市场对于2A+以上或者是更高等级债券的信仰、信任,利用这种信仰、信任实现资本的运作,这三个方面放在一起会发现金融既可以发挥促进实体经济的作用,既可以为实体经济服务,也可以脱离实体经济形成自我循环。但是核心的问题是,有没有实体经济本身或者是制造业本身发现自己的价值,金融业有没有发现价值,他们两个能不能通过价值连接起来?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体系?中国现在的金融体系有很多的概况,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很核心的是我们还没有发展出真正基于本土实体经济的一套非常内嵌的产业发展体系。很多业务,金融机构是向外学习来的,他跟我们的实体经济,跟我们企业的实践并不是完全共生共荣或者是共享共融的。中国金融体系要想真正为实体企业服务,不论是德国、瑞士还是美国那一套,得发现我们实体经济的价值,为价值服务,使得价值可积累,对中国来说在这方面有两点是需要金融体系进一步发力的。

第一个,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基于商业信用的金融体系,为什么我强调的是商业信用?我们现在是根据什么来进行信用创造?金融体系有多少金融创造是根据抵押物来的?我们要求各种各样的抵押物特别是房地产的抵押物,我们相信的是物的价值,我们还有很多信用创造是跟政府的信用相关的,所以金融体系相当一部分是基于抵押物的价值,是基于政府的价值进行信用活动的,但是真正基于商业信用的这部分金融活动或者是信用扩张占比很小。我们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测算,把2018年上市银行的信用投向做了一个统计,可以发现投向制造业这一部分的信用余额,贷款余额在2018年是减少的,而且减少的比例达到对公业务的将近20%,大量的资金是跟房地产、政府相关的,中国需要发展,真正挖掘商业体系,商业运行背后的信任基础,并且基于信任的基础来产生商业信用,商业信用很重要的载体是什么?商业票据,我们现在不重视商业票据,甚至把它当做融资难融资贵的载体。我们只要是中小企业,我们只要做过企业,我们都清楚资金来源主要哪一块,最主要的一块是现金回款,排在第二位一定是商业信用,各位都为商业信用苦恼,银行成立汇票是最好的,实在不行应收账款,到最后就有各种的拖欠。

除了商业信用之外,很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可能会有一部分银行的贷款或者是资本市场的融资。到了最后阶段可能会有一些民间借贷,怎么利用好、挖掘出商业信用内涵的信用或价值,使得它能够良性循环,解决中国当前融资难融资贵非常重要的突破口。而这个过程中国还有很多的空间没做好,现在对于商业票据,曾经出过很多的乱局,票据诈骗各种,虽然形成了很多严格的规定,甚至没有成为现在核心的金融开拓点,但是我认为不论是银行成立汇票还是商业票据在人民银行都已经进行登记,这已经确权了。

我们一直在讲多层次资本市场,我们讲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都是主板、创业板,现在各种各样的股票市场,但是中国这个时候,债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债券市场除了在银行间市场,在交易所市场进行交易以外,能不能根据商业票据形成一定的流通市场,来补充我们现在的债券市场层次的问题?我认为这个是以商业信用,以贸易或者是内在的供应链为基础的信任是可靠的,是内生于我们实体经济循环的,是内嵌金融产业的,真正着眼于实业的价值。

第二个,我们的制造业现在开始快速的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块就是智能制造、互联网等等,这肯定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发展金融科技,大家有没有想过对于制造业来说,特别是未来如果想要发展互联网,制造业天然就带有金融的属性,一旦把所有的行为都数字化、信息化,这个过程对你来说就不存在信息的不对称,他内在所有内嵌的制约就构成价值的来源,我就可以通过内嵌信息产生它自身的金融属性,发展出相应的金融产品或者是金融行为。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把所谓的互联网,金融科技和科技内涵的金融属性挖掘出来,结合起来,这是内嵌的金融,不会脱离它的实体,跟我们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我认为在未来这是非常重要的金融内嵌,金融不存在于外部,而在于内部。我们一直在讲产融结合,前几年产融结合确实出现了很多乱象,没有找到产业内在真正的价值点,但是我认为中国真正的价值点就在于产融结合,核心问题在于局内跟局外人的概念。我们现在的金融看整个实业也好、看制造业也好、看科技也好,我们看不懂,没有办法做一个局内人非常有效的判断,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黑箱子,我把它当成平均数,一看到平均数你就会发现风险很高,不确定性很高,一旦变成局内人,这家科技企业它有多大的不确定性。

产融结合在中国是实现整个金融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非常重要的切入点。我认为应该从票据入手,应该从制造业内核出发实现产业内嵌式的金融发展。

第三个,“走出去”,中国制造业到了今天,不可能闭关在自己内部开发,内部来完成转型升级,中国需要跟国际上融合,需要在合作中、融合中实现它进一步的发展,但是这里面就会面临金融的问题,金融怎么样支持制造业、实业跟全球融合的问题,但是很遗憾的是金融机构在全球化过程中是慢于制造业全球化,企业走到外面来都有抱怨。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成本即使是从政策性银行加了补贴的融资成本也远远高于当地商业化的融资成本,金融机构要么只能提供一般传统意义的贷款,他没有办法提供跟他的各种资本运作相一致的全面金融服务,这里就出现了一个落差,金融国际化还远远不能够适应这些企业国际业务的需求,如何构建跟企业国际化需求相一致的金融体系就非常重要。在可以看到除了金融机构以外,资本市场也在往外走,一些企业、证券公司在海外已经有一些分支机构了,在跟一些国家做了所谓的资本市场合作,甚至还成立了中国国际交易所,还有一些交易所共同合作,所以它成为一个跳板、载体,使得企业可以通过这些载体让海外的这些金融机构、海外的企业能够了解、认识这个机构,使得有可能打开连接的大门。构建走出去的金融体系是我们往下需要做的事情。

最后一点,大家不得不面对的就是政策性金融体系,我们知道这几年中国带有政策性的业务膨胀的非常快,很多商业机构不得不做很多政策性的金融业务。但是对于高质量的增长,开启一个新时代对于我们经济体系提出了非常多的经济效率以外的要求,现在是五位一体的发展,虽然我们有三个攻坚战,我们有七大战略,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要求,而这种要求可以看到用纯粹的商业金融体系是支持不了的,财政也没有能力来完全支持,他就不得不在财政和金融之间的政策性的金融体系来支撑、实现中间的平衡。

金融就会涉及到无论是在金融工作会议一直都在提出如何解决普惠金融、三农、中小微企业解决今天的主题绿色金融的主题,包括科技金融的问题,它们都不能够靠纯粹的商业性、纯粹的财政资金来完全解决的,需要寻找二者之间的结合点。我们这几年也在试图寻找二者的结合点,很遗憾的是这几年的结合成效非常有限,我们尝试债转股、PPP各种各样的结合,但是可以看到两种文化,两种考核机制里边非常大的张力,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你会发现中国的金融体系会陷入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局面,我把它叫做非常典型的二手车市场,可以看到我们的金融体系纷杂了三类行为,第一个你们可以看到纯粹的商业性,我们有纯粹的商业性行为,刚才还讲到了信仰,不是以某一个价值创造为基础的某一个行为,或者现在讲的自我循环,投机等等各种各样的说法,这两个混在一块导致的结果你会发现完全商业性,以价值为基础的金融行为会被市场逐步淘汰,这两个结合起来没有办法很好的区分就会陷入二手车的悖论,好的会被退出,坏的会逐步占优,中国越来越苦恼怎么回到真正发现价值,接受价值的这部分金融的机构,金融的人员和内在的价值。

另外一个冲突就是商业性、政策性,一旦这两个揉在一起,商业性也会逐步淘汰掉,因为政策性可以不用太考虑商业的回报,这三个揉在一块导致的结果就是产生了准二手车市场的悖论。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好像涨的越来越大,价值积累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把它区分,只有面对这个问题,这个时候才有可能使得这个市场的机制回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不是着眼于不同标准之间的选择,这就是中国需要面对的,只要我们想实现高质量增长,开启新时代就不得不面对政策性金融体系,需要很好的设置政策性金融体系。

所谓的金融业务,我认为所有的金融努力,都想实现有资金剩余和有资金的人结合。第一个看得见、第二个看得懂、第三个信得过,所有金融体系都应该实现如何让我看得见、看得懂、信得过,只要你看见看懂并且又保证信得过,这种金融合作,效率行为就能发生,我们构建的所谓金融体系就让我们真正看到了价值点,看见了你,看见了你的价值,并且相信你的价值,让我们坚守价值,就相当于我们发现了我们的重心。我们就可以绽放,而这种绽放是可以积累的,为什么瑞士这么富有,凭什么?旁边就是德国,为什么可以比德国高那么多的收入,很大一块就是他的坚守,他可以坚守他看到的价值,他可以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使得价值逐步的实现。对中国来说,中国现在最核心的是需要回到自己的价值点,同时坚守这个价值,使得这个价值创造可以积累、累计,我们就可以走向这种更加富裕的阶层。

中国金融体系除了在外表上,构建上需要更多的社区银行、中小银行,需要发展这些融资,但是它的核心在于中国需要让金融产生于实业、内嵌于实业,真正的服从于价值的创造和积累。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