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下旬的某个午后,温柔的阳光正透过郁郁葱葱的树木,在错落有致的园林建筑上留下斑斑点点。这里是位于北京东北部的红砖美术馆,馆内建筑选用了红砖、青瓦等复古风格,辅以满园秋色,以现代方式将中国传统园林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
“红砖艺术馆是‘艺术介入城市’的一个缩影。可以预见,一个‘艺术改造城市’、‘艺术引领城市’的大时代正向我们迎面奔来。”中国著名当代建筑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原副所长王明贤表示。
古典与现代的融合、建筑与自然的融合,这是王明贤眼中艺术建筑的“多元与共生”,也是他对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趋势预判。
房地产大时代与千城一面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建筑艺术从古典主义过渡到现代主义,再由现代主义融合古典主义,经历着不断的打破与重构。“1982年,我第一次被分配到北京,当时怀抱着年轻人想要改变整个中国的愿景。”王明贤回忆道。
1992年之后,房地产进入大发展时代,改变了中国各个城市的面貌。在资本介入城市的初期,资本与城市建筑之间关系是温和的,谁也没有想强烈改变对方,因为资本刚刚接触房地产,并没有意识到一个房地产的大时代正在到来。
在1998年,房地产市场化初期,曾一度出现个性化的房地产建筑,潘石屹的建外SOHO、张宝全的苹果社区,都在尝试着用新颖的视角来构建城市建筑,王明贤回忆说,“当时他们希望跟我们共同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然而,房地产澎湃的浪潮,以及规模化的建筑,让个性与艺术的空间越来越狭小,很多城市对于建筑风格选择传统或是现代,却产生了迷茫。
在此过程中,房地产市场化这些年来,业内虽然诞生了红砖美术馆、吉林美术馆、苹果社区、侨福芳草地等充分结合艺术的超前作品,但相比于高周转建造的海量房地产建筑,这些实验性公共建筑却仅仅是偶然闪过的点缀。
“很多城市发展的代价就是破坏文化脉络,先是拆除大量的传统、老旧建筑,之后盖起一大批毫无特色的新建筑,使得整个城市都千城一面,就好像一片混凝土森林。”王明贤表示。
让“艺术介入城市”
正所谓“三十年一道更”,王明贤敏锐地觉察到了趋势的变化:“今天,全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全人类遇到了空间的环境危机与挑战面对大规模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问题,对于全球化的反思体现在了方方面面。”
面对着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艺术家以一种积极的姿态介入,他们的实践直面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介乎城市与自然之间,也注意到当下的生存困境,也在探索未来的城市的诗意。
与世界的交互,正在让中国的公共建筑站立在更高的维度上。王明贤对于设计的前沿保持关注:“中央美术学院把世界大师请过来,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院长莫森,包括中国著名的建筑师,直接跟年轻学生一起来研究探讨,这样的起点就不一样。”
随着中国当代城市化浪潮从高速、巨量的第一阶段,进入优质、创新的第二阶段,中国各地城市对于“艺术介入城市”的需求明显激增,各类与城市发展相关的公共艺术活动大量涌现且呈快速升温之势。
在此背景下,王明贤认为,一方面,城市、建筑、艺术、设计、工艺、策划、组织、传播等传统学科划分已无法满足超速迭代的综合性社会需求,任何一门单独的学科面对“城市空间艺术”这一复杂的认知和行动对象时都会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受限于既有的知识架构和操作手段,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群体在面对城市空间时,又难以发挥艺术统领城市发展的巨大潜力。
因此,王明贤曾携手建筑师周榕,建议筹建城市空间艺术国际研究中心,以期打破学科壁垒与行政藩篱,整合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跨地区的优质学科资源与研究人才,打造一块“艺术统领城市”的国际学术高地。
唤醒诗意之美
随着在建筑领域工作的逐步深入,王明贤和同事们渐渐发现古典与现代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可以存在巧妙的平衡。王明贤表示,在80年代,我们的想法从打破传统,逐渐向着融合传统转变。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匠人们构建了许多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这些都是需要传承与融合的。
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在建筑与自然之间,是否可以相得益彰?王明贤认为,一个建筑或者一个城市空间,最重要的是有一种与自然融合的诗意,所以他希望通过新的建筑,唤醒城市的诗意之美。
“在中国文化里,自然曾经远比建筑重要,建筑更像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物,人们不断地向自然学习,使人的生活恢复到某种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一直是中国的人文理想,我称之为‘自然之道’。”王明贤表示。
然而,“自然之道”的达成并非朝夕之间,优质建筑也并非平地而起。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过程中,建筑师和地产开发商不仅要以一种积极的姿态直面当下高密度的生存环境,也要注重探讨背后“大都市的自然与诗意”。
对此,王明贤解释道,建筑师与地产开发商在实践中需要游离于城市的内部与边缘,既深入到城市内部,直面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也关涉到城市的边缘,介乎城市与自然之间。
在王明贤的系列画作《会心处不在远》中,将当代建筑中央电视台、鸟巢、金茂大厦等放在传统名画当中,与古代山水的传统性和写实性的自然去对话,将思虑的情结,用画面表达出来,反映的不仅是一种客观的对象,同时也流露出画家心境的一种思考:当代建筑放在自然中是否显得突兀?放在历史中是否缺少传统基因?
时尚建筑与传统山水同处一个空间,那是怎样的一个场景?其中寓意耐人深思。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