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车少、工停为何还重污染?专家:基础排放量未实质性下降,预计14日起将好转

董瑞强2020-02-12 15:12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董瑞强 今年春节以来,受疫情管控影响,很多行业排放量有较大幅下降,但近期北方多地依然出现持续重污染天气。

2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表示,虽然春节放假和疫情控制期间,各类污染源排放量和排放强度下降,但受特别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显著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仍会出现重污染天气,尤其是在目前京津冀及周边“2+26”城排放强度下,虽然总排放量有所降低,但大部分城市排放污染物向少数几个城市积聚,使其大气污染物承载量远超环境容量,发生重污染,比如北京、天津等地。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桂海林预计,2月14日,随着较强冷空气南下,这次污染过程才会彻底结束。2月14日后,整体扩散条件有利,较好空气质量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自发也给出了相关解释:今年春节以来,受假期和疫情影响,社会活动水平有所下降,“2+26”城市PM2.5、SO2、NOx、VOCs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较秋冬季平均水平下降约20-30%。但区域内频繁出现长时间静稳、强逆温、高湿不利气象条件,平均风速整体低于2米/秒,相对湿度高于60%,逆温高达10度。

这属于强逆温,高空温度比地面高,空气垂直上升受阻,就像锅盖一样盖在区域上空,污染物难以扩散。

贺克斌介绍,受疫情影响,施工工地大部分都停工了,车流量大幅下降,餐饮服务业、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等行业也大部分停工,这类企业污染排放大幅度降低。2020年除夕至正月十五,区域PM10平均浓度较2019年春节同期下降13.3%,NO2下降22.6%。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所所长徐洪磊说,春节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公路货车和客车流量较平时分别下降了77%和39%。受疫情影响,春节假期后,区域交通流量仍维持相对较低水平,没有出现2019年春节假期后交通流量恢复至正常水平的现象。粗略估算,区域内交通运输产生的污染排放量至少下降4成以上。

“但2月10日和11日复工复产后,城市内和城际间的交通流量又开始明显增加,NO2浓度同前段时间相比明显上升,北京市PM2.5组分监测显示硝酸盐占比大幅上升,成为抬升PM2.5浓度的主要因子。”徐洪磊说。

贺克斌指出,一方面,北方冬季取暖和区域重污染行业相对集中,农村散煤用量较春节前有所增加。大量务工人员回乡,居民采暖需求增长,虽然部分农村已完成了煤改气、改电,但还有1000多万户用煤取暖,一吨散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相当于电厂燃煤排放污染物的15倍以上。今年春节到日前与去年同时段相比,农村地区衡量燃煤量的CO浓度增加了10%以上。

另一方面,目前停工的主要集中在加工业、轻工业,而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主要是高污染、高能耗的资源型行业,比如火力发电、钢铁、焦化、玻璃、耐火材料、石化化工、氧化铝、电解铝等,这些行业往往存在不可中断的生产工序,需要常年运转。

贺克斌介绍称,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来看,今年春节期间,全国钢铁产量较春节前小幅下降,日均铁水产量降幅2%左右,但总体产量仍高于去年同期0.6%,北方地区除个别企业因所在村庄发现疫情停产外,其余企业减产幅度不大。

“相关行业协会数据也显示,河北省钢企高炉开工率略高于去年;有色金属行业产量较年前有小幅波动,总体基本无变化;典型大型企业的电解铝、氧化铝日均产量较平时变化幅度在±3%以内,电解铅、锌锭和阴极铜日均产量下降幅度仅为2%,炭素产量降幅在9%以内;平板玻璃和焦炭产量、原油加工量保持平稳。”他说。

此外,从污染物在线监测数据看,今年初一到十五期间,火力和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量较节前下降约10%左右,焦化、石化、玻璃、有色等行业无明显变化趋势。

“这些数据说明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占比高达三分之二的工业和采暖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并未实质性下降,而这些排放源也是这个区域的基础排放量,大气污染排放量并未 ‘伤筋动骨’,当气象条件不利导致环境容量下降时,基础排放量未变就会超出环境容量并出现重污染过程。”贺克斌分析称。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