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健康|后疫情时代,民营医疗的新增量在哪?

未来健康2022-07-28 15:45

对于以线下业态为主的诊疗服务市场来说,疫情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医疗机构直面了疫情带来的种种冲击,客流下滑,收入锐减已是常态。面对市场环境的改变,如何穿越寒冬,在不断出现挑战的环境下找到增长机会?这将是民营医疗企业未来几年共同的课题。


本期《未来健康》聚焦民营医疗领域,邀请到上海全景医学影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联合创始人居培明、瑞慈医疗集团董事长方宜新和GE医疗中国副总裁、非公医疗业务总经理戴红东三位行业代表共同对话,探讨在后疫情时代下,民营医疗市场的新增量在哪?



三位嘉宾都表示,疫情给民营医疗企业经营带来的压力不可小觑,现在很多企业甚至连生存都出现了困难。居培明还指出,这次冲击不仅波及了相对发达的大城市,即使是县域的医疗机构也无法幸免,收入普遍降低了20%到30%。


方宜新表示,需求侧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常规的医疗需求受疫情影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高端医疗需求却出现逆势上涨。因为以前相当一部分高端医疗需求流向海外市场,但现在都留在了本土。他以自己的业务举例,在南通的瑞慈医院今年上半年的业务量相当于去年同期的90%,在上海的妇儿专科医院业务量是去年同期的两倍。


需求侧的改变还带了更深远的影响。居培明表示,现在严肃医疗端的就医收入确实是在下降,但另一方面人们更多地去接近医疗本身。医疗在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低粘性的,它不像快消品需要每天接触消费。现在因为疫情原因,大家需要不停地接触与医疗相关的产品。这会让大众更为关注自己的健康,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消费医疗端会衍生出更多的机会。


作为上游供给端,戴红东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也深有感知。在他看来,提效降本是当前民营医疗机构的刚需。在后疫情时代,严肃医疗端的冲击是无法避免的,非公医疗机构在规模和成本上得做减法,不能像以前一样一股脑地巨额投资做综合医院。要找准细分赛道,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做强科室,像慢病管理、急诊体检、康养这样的细分专科赛道上都存在增量市场的潜力。


聚焦也是两位民营医疗代表的发展重心。方宜新就表示,要把体检赛道作为重点,一方面细分赛道需要深耕和坚持,尤其是现在已经在区域市场建立了品牌优势。同时他还计划在华东地区包括在上海市场做好1到2家高水平的综合医院,为体检服务提供人才、技术、管理的基础支撑。


居培明对自己的定位和长期规划也相当明确。“我们就是钻研在第三方医学影像这个细分赛道上。”他表示。影像诊断是医疗体系的重要工具,差不多B超、CT等影像服务的收入能占到医院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全国市场的总规模大约是3000亿元。但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还在起步阶段,目前只占到1%到2%的市场份额。类比其他的医学检验行业,市场还有5倍的增长潜力。


目前全景医学已经布局了10个中心城市,按照他的规划,未来在中心城市每年保持2到3家的增长。通过区域扩张把全国的主要城市布满,覆盖15到20个这样的中心城市,形成一个布局全国的医学影像诊断网络。


在细分赛道之外,戴红东还看到了下沉市场的增量机会。据他观察,现在的民营医疗机构相对集中在大城市,满足了发达城市居民对于大健康的个性化需求,但在县级及县级以下仍存在大量未满足的需求。基层市场的潜在客户群体随着他们收入的增加,健康理念的提升,在医疗服务上的需求会有指数级的增长。


比如心血管疾病、脑科这些就医需求很大,但基层诊疗水平有限的细分领域就存在专科化的机会。事实上,现在已经能看到在心脑血管领域有潜力的医疗机构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早诊早筛、体检康养、影像诊断这些细分赛道也都有机构在做下沉市场的布局,如瑞慈医疗、全景医学未来战略中都有可能基于二线城市的支点,覆盖更广泛的基层区域。


这中间还存在数字化、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的机会。基层医疗现在在硬件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医生资源比较匮乏。目前通过医疗设备辅助AI诊断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水平不高的医生。对于基层医疗来说未来如何通过数字化的技术、远程诊断的技术进一步去赋能医生,提高医院的效率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作者:余诗琪、张昊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未来健康】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