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社论 | 进博会五周年 期待更开放的未来

社论2022-11-05 08:44

经济观察报 社论 又是一年进博会时间。

自2018年以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经成为对外开放的一张名片。按照官方披露的数据,本届进博会共有14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超280家,回头率近90%;数量超过上届。

今年的进博会延续了以往 “新时代,共享未来”的主题。但变化也在悄然发生:比如越来越多的领军科技公司把进博会作为自己的新品首发站;再比如,从乐高发布新款设计积木到新冠口服药首发,如今的进博会,正成为从消费端到生产端各行各业全球产品进入中国的第一站。

这种变化短期来看可能并不是那么显著,毕竟像强生、3M这样的百年跨国企业,已经是进博会多年的老朋友了。但从这些老朋友们展台上新产品越来越高的附加值来看,我们相信,进博会的展台布置、展品选择,也一定程度上映射着这些公司未来战略目标的变化以及对中国市场的重新审视。

比如在欧莱雅看来,中国市场正在成为“创新策源地”;松下在其百年纪念之际,宣布将中国市场视为“创新基地”,未来在中国诞生的产品、服务会向全世界输出……这种定位变化是悄然却又极不寻常的。要知道,在以往观察外资的视野里,中国工厂、制造业红利、廉价劳动力优势这些词语出现得更多。

显然,在跨国公司们眼中,庞大的中国市场具有的吸引力,绝不仅仅是消费能力可以简单概括的,海量交易和消费者习惯带来的交易大数据,意味着许多新的可能。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无论是此前的制造红利还是如今的创新红利,其底色来源都是一个:开放。中国有14多亿人口和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每年进口商品和服务约2.5万亿美元,市场规模巨大。中国也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十一位。这些变化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中国始终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推动更大力度更大范围的开放。

因此,就像跨国公司需要中国一样,这些跨国公司对于中国市场和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来说也同等重要。它们不仅仅带来了新技术和新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多元、密集的商业和文化交流之中蕴含着经济活力的重要来源。这也是致力于开放共享的进博会初心所在。

实践证明,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在当前全球经济遭遇多重挑战、贸易保护主义高墙筑起之时,这更加凸显进博会作为一个促进国际沟通交流的国际公共产品的可贵。

我们相信,尽管当下经济全球化遇到一些阻碍,但世界决不会退回到相互封闭、彼此分割的状态,开放合作仍然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依然是人心所向。不止是进博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 “一带一路”,从加入RECP到近期加入DEPA(数字经济伙伴协定)工作组正式成立,中国开放的步伐一直在稳健向前。

在面临多重不确定性挑战的当下,对于开放的确定性预期,也是我们坚定未来信心的重要来源。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