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园城市迎大运

2023-06-05 10:40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每年这个日子,成都市都会举办各类有意义的活动,向市民普及生态文明科普知识,推广绿色健康生活习惯。

作为联合国鼓励全世界对环境的认识和行动的主要工具,世界环境日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今年的世界环境日,对于成都市来说,有别样的意义。在一个多月前举办的公园城市论坛上,世界经济论坛的执行董事、自然与气候中心全球总监梁锦慧曾谈到,世界上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这一比例会继续增加,到2025年,75%的人口会居住在城市。而在超过60%的城市新增人口,在接下来的30年中会发生在亚洲,尤其在印度和中国。

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如何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融,将是面向未来的全球课题。

梁锦慧认为,城市的发展给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环境以及许多社会赖以生存的生态服务带来挑战。城市在发展交通、建设、能源以及垃圾管理方面贡献了全球三分之二的排放,这威胁着脆弱的社区以及城市生态系统,会增加对于人、资产、经济的威胁,尤其是那些缺乏基本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的地方。

因此,中国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上的探索,具有世界性的现实意义。其实,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探索超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一直是个重要课题。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于7月28日在成都举办,成都提出要坚持办赛营城兴业惠民一体推进,努力把大运成果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将在公园城市里举办的这场体育盛会,也将是成都面向世界展示公园城市建设成就和实践经验的契机。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考察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成都把建设公园城市提到了一个以生态价值引领城市发展的高度,即以新发展理念之“魂”,塑公园城市之“形”,让城市风貌与公园形态交织相融。

由此,成都市开启了一次致力于探索新时代城市永续发展的新路,以科技和人文的融合贯通,构建了一整套体现公园城市特色的智慧治理体系,推动城市治理广度、深度、精度全方位提升。

成都的生态本底是优异的。以高颜值的生态环境吸引高水平产业投资,不断丰富生态价值的转化路径,在这个方面,成都具有先天优势。

在成都市工作的日常,往往一边是产研一体化工业楼宇和人才公寓,一边是林木幽幽的城市森林公园。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中央核心区规划建设总面积达206公顷的永安湖城市森林公园,与园区建筑群毗邻。

“从没见过一个园区,能花这么大的心思打造这样舒适宜人的环境。”成都优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郭宇杰说:“在永安湖边,环湖而行的路人不少都是科研工作者,从技术升级到工艺创新,有些‘金点子’往往在闲谈散步中迸发。”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自然衔接,人才纷至沓来,企业集聚落户。据统计,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目前已引进高素质产业人才1.1万余人,在研药械品种159个,一批医药领域头部企业在此落户成长。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曾谈到,在成都这样一个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建设公园城市,特别要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实际上,公园城市建设的逻辑起点和根本归宿,就体现在空间布局、社会治理、环境营造、生态建设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的选择上。

在成都市华阳街道安公社区菜蔬新居小区,居民楼楼顶被打通连成一片,绿草如茵、鲜花娇艳。这个小区建于1999年,早前并未规划绿化和公共活动空间,不少顶楼住户还饱受漏水困扰。

2019年,安公社区组织居民共同发起老旧屋顶改造,通过违建治理、杂物清运、生态植入和空间再造,让老旧屋顶变成空中花园。改造完成后,小区居民共同承担日常管理维护责任,除了自发浇水除草,还在屋顶种上花卉蔬菜,共同打理维护。

安公社区党委副书记赵登强说:“楼顶铺设的针叶佛甲草不扎根,不但不破坏防水,还能起到涵养防水效果,既增添绿意,又解决漏水困扰。”

街区和社区是市民感受最直接的城市空间。如何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理想街区处负责人郑小波摸索出了一套经验:“我们在公园城市建设局增设理想街区处,选取样本街区进行规划建设和探索实践,加快推进更人性化、精细化的公园城市建设。”

于是,安公社区居民共建共治的屋顶建设,就这样被推了出来。居民不仅享受到了空中花园的美好和惬意,还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认同,彼此成为了好朋友,把社区空间视作了自己心灵的家园。

以探索公园城市为契机,成都市未来的公园社区会是什么样子呢?

在日前举行的公园城市论坛闭幕式上,成都市发布了《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规划导则及指标体系》(以下简称《规划导则》)。

建设未来公园社区,仍是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细胞工程和足迹工程。《规划导则》将未来公园社区分为城镇、产业、乡村三大类型和兴建、更新两种方式,提出打造生态融合、创新创业、休闲消费、建筑空间、健康医养、人文教育、绿色生活、智慧应用、共建共治共享九大场景,对未来公园社区目标定位、核心功能、建设主体和精品点位设计提供了规划指引。

同时,在看不见的地下,统一规划的地下综合管廊也在建设。管线布设是“城市的里子”,这项工程时常面临两难:电力、通信、燃气、广播电视……架在空中,街道上方是难看的“蜘蛛网”;埋入地下,易腐蚀,维修不便,还常常会因施工被挖断。

  从成都市高新区一处隧道阶梯步行而下,到达地下近20米深处,一条宽11米、高2米的地下管廊会呈现眼前。这里集中了自来水管、通信光纤、高压电缆等近百条管线,同处一“廊”,井然有序——地下管廊这一城市“里子”,跟高楼大厦的城市“面子”同样整洁。

城在园中,蓝绿相融。每到周末,绿意盎然的生态湿地公园,便成了成都市民的户外露营地。成都的万千魅力,也在蓝与绿的交织中孕育出自然天成的气质,这样的品质,正反哺于产业发展,提升着街区品质,改变着城市小气候。

成都市民刘女士的家就在距离兴隆湖不远的保水社区。在兴隆湖畔观鸟、散步休闲、沙滩玩耍,已经是全家人的习惯,老老少少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在天府新区,有这样一个‘规矩’:无论产业大小,每个项目在规划建设时,都设置一条面向公众开放的绿道,并形成连贯的绿道体系。居民望山见水,在公园城市享受高品质生活。”兴隆街道党工委书记殷波说。

城市绿道,已经是成都市的另一张名片。而为了建设城市绿道,成都市规划建设了独立的绿道体系,将社区服务和公共绿色空间串联……从规划到建设,从理念到实践,都在不断探索。

刚刚发布不久的《成都天府绿道白皮书》显示,成都市从2017年9月启动环城生态圈建设,整体联通全环闭合的城市绿道,建成了悦动彩林、萌宠乐园以及熊猫基地新区等特色园区19个,保护并合理种植各类乔木24万株,累计生态修复面积5.8万亩,植被碳储备量均值达到每公顷117.25吨,环城生态区成为成都亮丽的生态名片。

截至2022年底,成都市已累计建成各级绿道6158公里,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

成都天府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康瑛说,根据分析数据,成都环城生态区与周围两公里区域相比,地表温度平均降温2.71摄氏度,在高温天超过30度的时候,平均降温1.72度,夏季植被吸热折算电量约123.4亿千瓦。

大规模的城市绿道建设,逐步培养了成都市民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取向。2022年,成都市骑行人数约1304万人次,骑行总里程约6522万公里,减少碳排放量量3200余吨。市民总体健康指数得到提升,参与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的频次明显增加,同步缓解了公共卫生资源的压力。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成都也以大运会赛事为契机,努力发挥世界级大型赛事的普惠价值,让全民共享办赛实惠和“大运红利”。

在成都市民的家门口,利用城市“金角银边”新建、改造的运动空间不断涌现,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面铺开。天府绿道成为成都人身边的运动赛道,可进行跑步、足球、篮球、网球、赛艇、皮划艇等多个运动项目。

大运会的脚步日益临近,“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迎来一次全方位的展示,成都将继续携美食、美景、大熊猫等传统元素,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裁判员和工作人员展示成都人精神风貌的同时,也将成都美好的公园城市生活场景推向世界。

李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