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力:激活创新主体

朱克力博士2023-09-03 13:27

作者:朱克力博士,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之所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基于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途径、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从而作出战略谋划和系统部署。今年4月,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强调要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加大企业创新支持力度,积极鼓励、有效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创新,推动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重大原创技术突破中发挥作用。

近期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进一步把作为市场经营主体和产业创新主体的民营企业,定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在这份有“民营经济31条”之称的重磅文件中,“创新”一词出现了20次,并专门将支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相关内容单列一条予以阐述。这也彰显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内外形势下,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激活创新主体,更为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之成为创新要素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等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基础,持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具体而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体现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产品质量提档、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等方方面面。

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创新,能够带来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可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并降低成本,从而改变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恰恰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创新产生新技术、新方法提升生产效率,让同样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同时,创新的空间集聚效应会吸引不同主体,产生空间外溢效应,助力各主体利用集聚的要素资源整合优化研发设计、原材料供应、加工制造、市场营销等环节。

创新加快产品质量提档。通过创新,能够改变资源的组合方式,可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并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新材料研发创新、技术工艺创新推动产品向智能高效、绿色低碳、个性化定制等方向转变,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而且能够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使产品更可靠更稳定,从而提升产品质量与安全性能;同时,数字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够改善产品的设计水平,助力企业提高研发设计、管理决策的精确度,优化生产工艺方法,使产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让供给和需求更加精准适配,从而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因此,创新可以加快产品质量提档,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和市场竞争力提升。

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创新,能够使资源利用更为高效,从而改变传统产业结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的深入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推动意义:一方面,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工艺改进,增加产品功能和安全性,持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创新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应用将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因此,创新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创新主体是创新创造的生力军

创新是一个从创造并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生产方式与新管理手段,开发和生产新产品、新服务,直至实现新价值、形成新产业以及创新生态的复杂系统,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用“创新产品-市场主体-创新生态”的良性循环来予以概括。

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创新无处不在。一是创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这是创新的基础,需要通过研究、开发和实验等手段来实现。二是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在掌握了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基础上,需要设计并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市场需求。三是采用新生产方式和新管理手段。通过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四是实现新价值、形成新产业。通过将新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实现新的价值创造,并可能带来新的产业形态,形成一个持续突破行业边界、不断探索价值共享的多元化创新生态。

创新主体是创新活动的主导力量。凡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个人、组织或企业,皆在广义的创新主体之列。正是由于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包括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各方协同合作。只有各方面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整合,才能实现创新最终的目标与效能。

在现代社会中,企业通常是创新创造的主力来源,尤其是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企业日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市场经营主体,企业拥有资源和能力来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通过不断创新来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政府是创新活动政策制定的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则是科学进步的主体。它们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各自通过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手段,来推动创新不断走深走实。创新主体的积极参与和推动,是创新生成并熠熠生辉的重要保障。

聚焦产业发展,产业创新系统的本质是把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与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的创新活动联系起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直接参与创新活动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对于创新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是推动创新的主要力量。

不过,高校、科研机构偏向于科学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泉和基础,多强调技术指标的先进性、追求科研成果,忽视市场需求,难以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而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创新主体中最关键的是担当科技创新体系主体的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既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主要产出者,也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主要承载者。作为市场经济体中最基本的微观经济运行主体,企业既是市场上各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或购买者,同时还是其生产者或销售者,最了解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具有更强的市场敏感性和盈利动机发现技术的商业用途,使之转化为现实价值。正因如此,在各类角色各异的众多主体当中,正是企业,也只有企业,才能够真正把握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市场方向。

激活创新主体是推动创新的关键抓手

创新主体是创新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其活力、动力直接决定创新发展的整体效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强化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等方式,激发创新主体创新活力与能动性,持续高效推动创新,扩大创新成果增量以及提升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效率,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创新主体与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企业的能动性包括在创新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创新主体的能动性,就是充分发挥市场经营主体在创新活动中的企业家精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源源不断推动创新发展。

首先,激发创新主体的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创新效率。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利益和目标,如果没有足够的激励,可能会消极应对创新任务,导致创新效率低下。通过激发创新主体能动性,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更加主动地投入创新工作,积极作为,持续提高创新效率。

其次,激发创新主体的能动性,有利于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创新资源包括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只有将这些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通过激发创新主体的能动性,让其更加明确自己的创新目标和需求,从而更加精准地配置创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再者,激发创新主体的能动性,有利于培育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只有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创新主体才能更加自由思考与自主探索,不断推动创新发展。通过激发创新主体的能动性,可以促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创新活动、分享创新经验、培育创新文化。

最后,激发创新主体的能动性,有利于形成创新合力。创新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推动,只有让创新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形成创新合力。通过激发创新主体的能动性,可以使之更加紧密地合作,共同解决创新难题,一起推动创新发展。

由此可见,激发创新主体能动性是推动创新的关键抓手。唯有充分激发创新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持续提高创新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创新文化、形成创新合力,方能让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信仰、一种自觉、一种基因。

(作者为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CiNE)首席研究员、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朱克力博士】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