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百果园称不会迎合消费者”话题登顶微博热搜榜首,将这家曾以“高端水果专家”自居的连锁品牌推向舆论风口浪尖。
与此同时,百果园2024年业绩滑坡、门店数量锐减、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等负面消息接连曝光,引发公众对其商业模式和品牌价值的深度质疑。
8月8日,一段标注为“百果园余惠勇”的视频在网络流传。视频中,余惠勇回应消费者对水果价格的质疑时称:“百果园多年来走在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路上,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如果消费者不知情,只能选择便宜。”此番言论被网友解读为“居高临下”、“脱离市场”,相关话题迅速引爆社交媒体。
网友批评声浪中,“月薪2万吃不起百果园”、“水果刺客”等吐槽屡见不鲜。有消费者直言:“买水果还要被教育?市场会教他做人。”更有网友将百果园与已破产的钟薛高类比,指出两者均因“高价低质”脱离市场需求。当“月薪2万吃不起百果园”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标签,当12315平台累积1769条、黑猫投诉平台高达3091条关于烂果、隔夜果、异物、发霉的投诉,让百果园那句“绝不在品质上让步”的誓言,在消费者耳中无异于皇帝的新衣。
百果园的困境在财务数据中暴露无遗。据其2024年财报,公司全年营收102.73亿元,同比下降9.8%;净利润亏损3.86亿元,同比暴跌206.7%,这是其上市以来首次由盈转亏。更严峻的是,百果园门店数量从2023年的6093家骤减至2024年的5127家,一年内关闭966家门店,平均每天关店2.64家。
业绩颓势背后,是百果园“高品质、高价格”战略的失效。尽管余惠勇强调“绝不降价”,但财报显示,2024年百果园毛利率从11.5%降至7.4%,公司不得不通过“好果报恩”等低价活动吸引顾客,甚至在财报中25次提及“性价比”一词。这种矛盾策略暴露了其高端定位与市场需求的错位。
百果园的“高端”形象更因食品安全问题崩塌。2024年“315”期间,湖北经视曝光武汉某百果园门店使用腐烂水果制作高价果切、车厘子等级随意定义等乱象。更离谱的是,连《食品健康许可证》都没有的员工,就在操作间里摆弄直接入口的水果。此外,多名前员工透露,公司“三无退货”政策(无小票、无实物、无理由退货)的成本全由加盟商承担,导致部分门店通过销售陈货、次果弥补损失。
业内人士指出,百果园的危机本质是“战略短视”与“管理失控”的叠加。一方面,其试图通过“教育消费者”维持高端溢价,却忽视了下沉市场对性价比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快速扩张导致供应链和品控能力下滑,加盟商盈利困难进一步加剧闭店潮。
据百果园官网,深圳百果园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成立于深圳,是一家集水果采购、种植支持、采后保鲜、物流仓储、标准分级、营销拓展、品牌运营、门店零售、信息科技、金融资本、科研教育于一体的大型连锁企业。2023年百果园港股上市首日即破发,2024年股价跌幅达67%,市值蒸发超80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