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乾隆三十三年:我的北京新年亲历记

2025-08-27 08:47

作者 文博时空

文博时空 作者 宋燕 我是被一阵鞭炮声惊醒的,最初我以为是打仗了,仔细听了会儿才发现不是。爆炸声响震耳欲聋,听不出具体的来源,只觉得四下里到处都在响,此起彼伏,无刻间停。偶尔近处的炸声弱了一些,就有卖瓜子的叫卖声、敲铁桶的卖米酒叫声、孩子玩耍的喊叫声、拨浪鼓声混杂着传进来,只有一句“鼎沸”可以形容。


我挣扎着爬起床,头晕乎乎的,有一种宿醉之后的钝感,恍然不知自己所在。推了下房门,只听“吱呀”一声,两扇木门向外打开,门外是个小院,两个小孩正在用线香点鞭炮,院子里站了好多人。一个穿着马褂的男子快步向我走过来:“爷,您醒了。咱们得赶紧回府了,明儿一早还得进宫上大朝呢,这元旦大朝可耽误不得。”


清·徐扬《京师生春诗意图》局部,下同


说话间,男子连掺带扶,扯着我就往院外走。出得院来,一顶轿子已在外等着,轿子后还站着好几个随从。那男子把我扶上轿,吆喝着几个轿夫启程,随后就陪伴在轿子边上,跟着一起走。

 

“这是哪儿啊?”我迷迷糊糊地问。轿子旁边的随从回答:“正阳门外韩家潭啊,爷。您忘了?从昨儿晚上您过来听戏看曲儿,待了一夜,吃了不少酒。本该早上就回府的,您不胜酒力睡下了,就一直到这会儿了。”韩家潭?那是八大胡同之首啊,以前流传过一首儿歌:“八大胡同自古名, 陕西百顺石头城, 韩家潭畔弦歌杂, 王广斜街灯火明……”其中这个韩家潭,是清初戏剧家李渔北上京城时寄住的地方,他还在这里建过一座“芥子园”。后来这个胡同成为戏班云聚之处。


《芥子园画传 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刻本》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编者沈心友是李渔的女婿


我打开轿帘往外看,轿子穿过胡同,来到了一条大街。大街上灯火通明,人潮汹涌,街的两边全是开着的店铺和摆着的小摊,逛店的人、走路的人、骑马的人、挑担的人,还有马车、骡车、轿子来来往往,穿棉袍马褂的人居多,也有短衣裤子加绑腿的,一看就是干力气活的。大街的尽头有一扇城门,还有一座牌楼,看这热闹样,像是前门大街。

 

前门大街是清朝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清朝时候还是称正阳门大街。清朝规定茶馆、戏楼、妓院都只能设在外城,因此从正阳门一直到天桥,就发展成为声色犬马之处。《都门杂咏》里说它:“五色迷离眼欲盲,万方货物列纵横。举头天不分晴晦,路窄人皆接踵行。”正阳门大街两侧陆续形成了许多专业集市,如鲜鱼市、肉市、果子市、布市、草市、猪市、粮食市、珠宝市、瓜子市等。附近胡同里则分布着工匠作坊、货栈、车马店、旅店、会馆以及庆乐、三庆、华乐等戏园。东侧里街为肉市街、布巷子、果子市,西侧里街为珠宝市、粮食市。清人俞清源在《春明丛谈》中曾这样描述正阳门大街的繁华和热闹:“珠市口当正阳门之冲,前后左右计二三里,皆殷商巨贾,设市开廛。凡金银珠宝以及食货如山积,酒榭歌楼,欢呼酣饮,恒日暮不休。”

 

 

“今天是什么日子?”我问轿子旁的随从。

“回爷,今儿是除夕啊!要不然街上怎么能这么多人呢,要搁平常,这会儿早就关城门了,咱哪儿还能这么在街上溜达啊。”随从答。

“我是问这是哪年。”

“明儿就乾隆三十三年啦!”随从说。

清“圣旨开阜城门”铜合符 首都博物馆藏 清朝京城各城门昼启夜闭,如夜间奉旨出城,须持大内发放的阳文合符,与步军统领衙门的阴文合符验合无误,才能开城门放行


原来如此,我穿越了,穿越回了徐扬奉旨画《京师生春诗意图》的那一年。

 

还是第一次来到清朝的北京,我感觉什么都新鲜。“那边那些人往门上贴什么呢?”我指着路边一扇大门问随从。随从看了看,告诉我:“回爷,那是贴仙木呢,仙木就是桃木做的板,贴门上可以辟邪。按说这应该等初一了再贴,这家人也太心急了。”



“哦。那那些人在干嘛?捧着吃的在大街上?”我又指向街上的一群担着担子捧着托盘人。

 

“那是馈岁,过年了,要互送礼物啊。说起来,爷您明儿下了朝,也得去给各位大人拜拜年送送礼啦,东西都给您备好了。“



抬轿的队伍好容易挤过人群,回到了我的“府上”,原来我是个破落的皇亲呢。虽然没什么官职,爵位也不高,好歹也是住在内城,有在元旦进宫参加大朝的资格。到家还没等休息,仆人就过来给我换上了吉服,马上又要出发了。大朝之前,皇亲和有资格的大臣们先要陪同皇帝去慈宁宫给太后拜年,这个仪式开始的时候也就刚凌晨,时间快到了,我得赶紧出发。

 

我从西华门往宫里走。一进门就看到一番热闹景象。几十上百个苏拉正在忙活,有两人抬着一口猪的,有一人扛着一只羊的,还有整鹿、狍子,都捆得好好的,有管领吆喝着他们往这里去、往那里去。这是在干嘛?我心里嘀咕着,嘴上不由得念叨了出来,旁边一个穿着朝官吉服的人听到了,很热心地告诉我:“这是元旦颁赐。每年元旦,皇上会给在京大小各衙门官员赏赐鹿、狍、鲜鱼等等节令食品,与大家同庆新年。皇上喜欢的文臣,还会收到彩笺、笔墨。这都是皇上的恩典啊。”

 

他一边说,一边向斜上方拱手,我也赶忙向上拱了拱手,表示一下感恩。

 

西华门是紫禁城西门,与东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紫禁城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武英殿、太和门、文华殿构成贯穿外朝的横轴,东、西华门分处于轴线两端。如此布局既便于外朝使用,也可减少人员出入对内廷生活的干扰。出西华门,正对皇家园林西苑。清代帝后游幸西苑、西郊诸园,多由此门而出。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太后六十寿诞,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八旬万寿节,西华门以外,经西直门以至海淀一带,沿途张灯结彩,预设彩棚乐戏,隆重庆贺。清末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一行也是由西华门离宫,仓皇西逃。

 


每年元旦这天的庆典称为大朝,是朝会制度中级别最高的一种。清代元旦庆贺礼,最早是天命元年(1616年),太祖努尔哈赤举行的。顺治年间,进一步将元旦、冬至、万寿节定为国家的三大节。由于皇帝是元旦大朝的主角,整个仪典实际上从皇帝起床便开始了。


元旦这天,皇帝于子正(即午夜零点)即起床,先吃苹果,意为“岁岁平安”,然后来到养心殿东暖阁,行开笔仪,给祖宗牌位行礼,再到慈宁宫向皇太后请安行礼。这些先期礼仪完成后,皇帝回到寝宫,等待百官朝贺。此时,代表皇帝的法驾卤簿与中和韶乐,已陈设于太和殿前和太和门前,礼部官员在太和殿前广场也安设好了官员站位的品级山。天将明时,王公百官在午门外集合,由礼部官员引至太和殿前立位等候。钦天监报时后,礼部官员至乾清门,请皇帝赴太和殿。此时午门鸣钟鼓,皇帝身穿朝服乘肩舆出宫,先至中和殿升座,接受御前官员的跪拜,然后在中和韶乐声中到太和殿升座。此时乐止,太和殿外三台下响起三声鞭响,随着鸿胪寺官员“排班”命令,王公百官各就其位,宣表官手捧表文与两位大学士来到太和殿下正中,北向而跪,宣读皇帝向上天和全国臣民表明心迹的表文。接着乐队奏乐,群臣行三跪九叩礼。百官跪拜后,皇帝赐群臣入座饮茶。不过,只有王公勋爵可入太和殿坐,其余百官只能在殿外原位就座。饮茶毕,阶下再响鞭三声。皇帝在中和韶乐声中回宫,百官按次退下,朝贺典礼结束。

 

慈宁宫是皇太后的正宫,门前有一东西向狭长的广场,两端分别是永康左门、永康右门,南侧为长信门。凡遇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公主下嫁,均在慈宁宫举行庆贺仪式。特别是太后寿辰时,皇帝亲自率众行礼,并与近支皇戚一同彩衣起舞,礼节十分隆重。


这一天的乾隆皇帝身着龙袍,就率领王公大臣在长信门外,先奏韶乐,然后往慈宁宫向崇庆皇太后献岁行礼拜年。《国朝宫史》中有记载:“元旦奏《元平之章》,曰:维天眷我皇,四海升平泰运昌。岁首肇三阳,万国朝正拜帝阊。云物奏嘉祥,乘鸾辂,建太常。时和化日长,重九译,尽梯航。”崇庆皇太后事先亲手制作了糕点,此时供奉于神像及祖先牌位前,以示敬意。


乾隆缂丝十二章龙袍 首都博物馆藏 据说这件龙袍乾隆只穿过一次


乾隆对母亲崇庆皇太后非常孝顺,每天晨昏定省,早晚请安,啥事儿都不让太后操心,上哪儿玩都喜欢带着老娘,处处以孝子形象示人。从他称帝之后,为母亲办过四次整寿,从她五十岁开始,经过六十岁、七十、八十岁,而且乾隆在崇庆太后七十大寿那年给她造了一条苏州街。在徐扬的《京师生春诗意图》中,乾隆唯一出现的场景,就是在给太后拜年行礼的这一处。


皇太后卤簿仪仗中所用的金双凤纹盆 故宫博物院藏


拜年完毕,皇上先回寝宫,我们就都到太和殿前去等着了。元旦的黎明很冷,但是百官也不敢在吉服袍褂外再穿厚重的衣服,等待的过程中,大家一直跺着脚。有些人带了个袖珍暖炉,放在袍子里捂着,要舒适很多。

 

太和殿就是老百姓俗称的“金銮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礼毕喝茶的时候,每人发了一个用瓷烧制的盖碗。这是乾隆年间最流行的茶器,适宜冲泡散叶茶,又能保温,尤其适合这种隆冬天气。喝的茶是皇上自创的“三清茶”。乾隆十一年(1746年)秋,他巡游五台山返京时,在定兴县遇雪,写了一首《三清茶》诗:“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火候辨鱼蟹,鼎烟迭生灭。越瓯泼仙乳,毡庐适禅悦……”诗中还特意注明了“以雪水沃梅花、松实、佛手啜之名曰三清”。后来他赏赐词臣时,都喜欢用这种茶。

 

仿朱漆菊花盖碗 故宫博物院藏


其实宫里喝三清茶,有专门的三清茶锺,上面还刻着皇上的御题诗。不过元旦大朝招待这么多王公大臣,三清茶锺恐怕就不够用了。


红银里三清茶锺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下了朝会,大家纷纷找到自己的仆从,乘轿的乘轿,骑马的骑马,赶回家去过年。行至三海之间的那座桥,远远看到西苑太液池冻得厚厚的冰上,很多穿戴整齐的人在玩耍。

 

紫禁城西侧的皇家园林,明清皆称西苑,包含了现在的北海公园和中南海,面积约为紫禁城的6倍,是在金、元两代皇家园林的基础上经营而成。中心地带为南、中、北三海的广阔水域,水面相连通,四周建有大量园林建筑,这里就是太液池。

 

我让轿子停下,下来观赏了一会儿,原来是宫里有人来看冰嬉。冰嬉是清代宫廷传统迎新春的项目之一,乾隆皇帝称它为“国俗”, 冰嬉项目有冰上射箭、冰球赛、速滑、单人花样滑、双人花样滑及冰上杂耍等。儿童们在冰上表演童子拜观音、凤凰展翅、金鸡独立等精彩动作,令人叹为观止。于敏中的《日下旧闻考》中说太液池“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以阅武事而修国俗云”。乾隆皇帝经常陪着崇庆皇太后看冰嬉,他曾在《腊日悦心殿侍皇太后膳即景得句》中写道:“彩屏节事遐龄祝,镜浦冰嬉例赏行。此日悦心真是悦,然吾岂敢忘持盈。”诗不是啥好诗,不过也能听明白了。

 


看完冰嬉,我上轿接茬儿往家走。按我的随从意思,接下来还有不少繁重的工作等着我呢——拜年。按照《燕京岁时记》的记载,“朝贺已毕,走亲谒友,谓之道新喜。亲者登堂,疏者投刺而已。貂裘蟒服,道路纷驰,真有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之盛,诚太平之景象也。”大家,都得忙活起来了。

 

参考资料:

1, 何处生春早——徐扬画《弘历生春诗意北京图》轴考略_王彦

2, 帝京的明信片——清代文人画作中的北京城市景观_鞠熙

3, 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潘荣陛; 富察敦崇 - 北京古籍叢書, 1981

4, 日下旧闻考 [清]于敏中 等編纂 北京古籍出版社

5, 老北京旅行指南 马芷庠 吉林出版社


图片 | 宋燕

排版 | 刘慧伶

设计 | 尹莉莎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