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没有万能公式,每个人都得自己长大

2025-08-28 09:43

“每一副平静的外表,也许都暗藏着波涛汹涌;每一段普通的生活,也许都流转着万水千山。”

温迪雅在新书《每个人都得自己长大》扉页上的这句自白,恰似一把钥匙,开启了她笔下那些看似平淡却暗流奔涌的生命叙事。

温迪雅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现中国传媒大学),于1993 年加盟中央电视台刚刚创办的早间新闻杂志节目《东方时空》,担任“浓缩人生精华”的人物访谈栏目《东方之子》的主持人。六年间,她一共采访过三百多位各个领域的“东方之子”,并参与了1997“香港回归”的全程报道。她喜欢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工作,多年来在不同杂志设有专栏,并于1998年出版了《温迪雅日记》和《温迪雅访谈》。1999年她受邀于香港凤凰卫视,与著名学者余秋雨共同游历欧洲26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大型系列电视节目《欧洲之旅》。

这位曾以镜头聚焦“东方之子”的主持人,如今用娓娓道来的文字在自己的最新随笔中完成了一场关于生命、衰老与亲情的深刻思索。

平静外表下的万水千山

 温迪雅的书写,是“万水千山”的具象化跋涉。她曾行走于东西方之间,穿梭于镜头内外的世界,这使她的文字兼具记者的敏锐与学者的沉潜。

 书中那些关于西安病榻前陪伴父母的记录,远非简单的亲情告白——当失智的父亲将助听器塞入口中,当母亲在深夜拉住女儿的手,衰老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得令人窒息的现实褶皱。

 在父母老去的事实里,我们照见的是自己无可回避的来路与归途。温迪雅写道,她花了整整两年多的时间才慢慢接受父母的变化和他们的现状:

 “即便你自认为已经活得很明白很通透,其实人很难摆脱情感之苦,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无论是谁,多少都是要经历的。”

 温迪雅的笔端始终流淌着诗的质地,但《每个人都得自己长大》并不是一部精心编织的自传,而是一本摊开的生活手记。它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却在日常的记录里,藏着真实的生活密码。

 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像朋友聊天般自然,却在不经意间戳中你心里某个柔软角落。

我仿佛跑过了我的一生

 “为什么留下的点滴都是美好的?”温迪雅这样问自己。

 书中重返老家陕南城固小院那段尤为动人:记忆中温馨的四合院,现实中成了“破败的小方杂院”;童年茂盛的桂花树,再看时“距离比记忆中远一点”。这种坦诚令人心折——原来记忆自带滤镜,但正是这些过滤后的温暖碎片,支撑我们走过艰难。

 从央视聚光灯下的主持人,到海南房地产公司高管,再到英国乡野的写作者,温迪雅的人生轨迹出人意料。她坦言:“我的人生中,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舍弃的。”但这并非任性,而是“追随心的方向”的清醒选择。

 她写女儿十三岁生日那天的十公里海边奔跑最为精彩。疫情困住了脚步,却困不住思考。她边跑边流泪,在布莱顿清晨的海风里完成了自我蜕变:“我仿佛跑过了我的一生”。

 记录本身就是意义

 白岩松在序言里写她“胶原蛋白满满的脸上终于有了皱纹”,而这皱纹“更像是奖励,而不是风霜”。这皱纹是让我们对一个人接下来的生命路程更放心的保证,是为这个从容坚韧的生命而开心的勋章。温迪雅的人生态度贯穿全书:无论是面对职业转型、跨国生活还是父母老去,她都带着一种平和的接纳。

 而书中最珍贵的是那份对“记录”的执着。疫情三年后回国,在青岛机场见到“大白”的魔幻感;父亲在养老院隔着栅栏与姐姐相望的无奈;女儿青春期带来的亲子张力……这些鲜活的细节被一一留存。

 温迪雅说:“无论每个人的记忆有多大偏差,记录本身就是意义。”

 这种记录不是为立传,而是抵抗遗忘的本能——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留下普通人真实的生命刻度。

 当合上书页,你会明白书名的深意——每个人都得自己长大,但这一路上,有温迪雅这样真诚的同行者分享她的故事,何尝不是一种温暖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