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达将组建独立公司:三方合资协议签署 成都地方资本入局

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08-28 20:57

经济观察报记者 刘晓林  8月28日晚,在一年一度的成都车展前夜,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一汽集团与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签署《捷达事业发展合作协议》,宣布将在一汽-大众成都生产基地的布局基础上,通过引入本地投资,成立捷达品牌新公司,捷达的电动化转型将随之加快。目前协议签署方尚未透露“本地投资方”的相关信息。


该协议包含三方面的核心信息:第一,新公司将全面整合捷达现有资源,并增加本地资本作为新投资方;第二,在这一新架构下,捷达将继续作为大众汽车旗下子品牌运营,并最大化与大众汽车集团及一汽-大众的协同效应。第三,到2028年,捷达品牌将推出4款面向入门级市场的新能源车型,配备“在入门级市场极具竞争力的电动化、数字化及高级驾驶辅助(ADAS)功能”。同时以中亚为起点,开拓海外市场。


大众方面表示,新公司的成立的目的是通过发挥区域产业协同优势,加快捷达的电动化进程,并进一步提升捷达的运营效能。从协议内容来看,无论是在捷达品牌的发展路径还是合资模式上,这都是一次重要的变革。


首先,随着三方合作协议的签署,国人熟知的“捷达”品牌将进一步本土化,而引入地方资本的做法,也是大众在合资合作模式上的又一次突破和创新。


作为大众汽车集团的子品牌,捷达的历史非常独特,它从一个单一车型名称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汽车品牌,如今进一步升级为一家公司实体,在合资品牌中是独一份的。捷达在1991年引入中国,成为影响深远的第一代“国民车”;2019年,大众集团宣布捷达(Jetta)升级为全新子品牌,主打年轻化、高性价比的入门级市场,共享大众核心技术,由一汽-大众负责生产和销售,拥有独立的销售网络。


此次打造与地方政府合作并引入本地资本的合资新范式,开了合资车企的先河。对于这一混合资本模式,大众方面表示,创新的合作模式既能保持大众汽车体系的标准,又赋予本土团队灵活决策空间,结合中德双方的技术资源优势,显著提升市场响应速度,从而确保以更高效率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兼具大众品质与本土化创新的产品服务。


其次,在全新资源的加持下,捷达品牌的电动化战略将明显提速。在今年3月大众汽车集团与一汽签署的全新产品协议中,曾提到从2026年将推出捷达品牌首款纯电动车型,定位入门级,采用一汽-大众的SOA架构。此次协议则明确规划了未来三年的4款车型,据悉,这些车型将“配备专为该细分市场打造、极具竞争力的技术解决方案,同时保持强大的价格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汽和大众合资体系中的三个品牌中,大众品牌和奥迪品牌过去三年在持续转型,捷达的表现却在逐渐边缘化。2024年,捷达品牌全年终端销量为12万辆,同比下滑25.9%。独立后的品牌溢价消失、技术平台老旧以及电动化转型的脱节,让捷达的存在感不断被削弱。


很显然,此次突破性的地方合作,以及独立公司运营模式的建立,旨在给捷达开辟一条转型快速通道。在国内新能源市场迭代竞争中,捷达2026年才推出首款电动车的节奏已经远远落后。通过与地方资本合作,依仗西南汽车重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组建全新生态链,加之属地化独立运作,确实是降低成本、快速铺开市场的捷径。


根据三方协议,至2030年,全新捷达公司的目标是打造涵盖研、产、供、销的千亿级产业价值链,进一步深化捷达品牌在四川省及西南地区汽车产业生态的融合,巩固其作为四川汽车产业领军企业的地位。


捷达所在的紧凑级市场,是决定大众集团在华份额的关键。此次合作也旨在扩大在该细分市场的份额。据大众测算,至2030年,紧凑级车型预计将占据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近一半份额,其中售价约十万元的入门级车型将成为关键增长驱动因素。因此,能否将捷达在经济型燃油车领域的积淀延续至电动时代,将决定大众集团整体转型的效果。


从产品体系来看,只有完成捷达品牌的电动化,大众才能实现在智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从入门级到豪华旗舰车型的全覆盖。根据计划,大众集团至2030年计划在中国推出约50款新能源汽车,其中包括约30款纯电动车型。


为实现这一计划,过去三年,大众集团通过并购、合资、入股以及联合研发等新模式,在中国达成了在科技生态领域的一系列全新布局,合作对象包括地平线、小鹏以及多家软件、设计公司,已成为转型最积极和不断创新合作模式的跨国车企。不过,作为大众集团在华整体转型所落下的最后一子,捷达的转型能否成功仍将取决于产品竞争力,因此,后续必将有更多地方性技术和产业链合作展开。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汽车与出行新闻中心首席记者 关注汽车产业发展趋势、行业性事件、企业动态;全程记录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端、升温、爆发,以及每一次新技术浪潮;对自动驾驶、造车新势力、汽车行业投资、上市公司资本运作以及汽车产业政策变动进行持续性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