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高 × 荷兰弟:一场关于“永不停止玩”的品牌叙事

2025-09-03 21:27


在 2025 年的9月,乐高再次用一支广告短片点燃了人们的童心。短片名为《Never Stop Playing》(永不停止玩),主角是我们熟悉的“荷兰弟”——Tom Holland。这位在银幕上飞檐走壁的蜘蛛侠,此刻换上了一个又一个截然不同的身份:发明家、足球巨星、老园丁、公司 CEO,甚至化身成一枚乐高小人偶。他在短短两分钟的时间里完成了跨越身份与年龄的自由切换,只为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停止玩?

影片开场,是一个冷峻的科幻场景。屏幕中的荷兰弟一本正经地宣布:“为了生存,我们必须停止玩耍。”话音未落,他拿起两块积木,猛地合上,摇滚乐响起,镜头一转,世界立刻沸腾起来。伴随着 AC/DC 的《High Voltage》,他投入到一场充满想象力的狂欢:时而在绿茵场上奔跑,时而在实验室里发明,时而在花园里俯身照料植物。他的每一次转身,都是对“玩”的一次重新定义。

这不仅是一支广告,而是一种宣言。乐高想告诉世界:玩耍从来不是年龄的特权,它是创造力的语言,是人类最真实的表达。

明星的加持:荷兰弟的“游戏推动者”身份

乐高为何选择 Tom Holland?答案不难理解。作为漫威宇宙的超级英雄,荷兰弟不仅自带全球粉丝流量,他本人更拥有一种天然的“玩心”。在幕后采访中,他直言“作为演员,玩耍一直是我创作的一部分”。他回忆童年和兄弟们用乐高搭建恐龙世界、赛车赛道的画面,兴奋依旧。这种真切的回忆与情感,让广告里的“Never Stop Playing”并非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同。

细心的观众还能发现,他亲自为乐高小人偶设计了“狼眉”,让玩偶更贴近自己的样貌。这些小细节的加入,让粉丝在社交媒体上津津乐道,也让广告有了更多可被二次传播的“梗点”。

更动人的是,荷兰弟公开分享了自己成长中面对 ADHD 与阅读障碍的经历。他说,“玩耍”曾是他与世界建立联系的重要方式。正因如此,他在片中化身多种角色,不只是娱乐效果的堆砌,更像是一种内心的自白:玩乐是一种疗愈,是表达自我的途径。

这次合作并不止于一支短片。乐高的野心显而易见——他们要把“Never Stop Playing”打造成一个全景式的品牌事件。

短片推出的同时,乐高在全球同步投放不同长度的版本,覆盖电视、YouTube、Instagram、TikTok 等各大平台。在 Snapchat 上,用户还能通过专属 AR 滤镜生成属于自己的角色,甚至进入一款迷你乐高街机游戏中,继续完成那句“玩不要停”的召唤。

更具象的体验也被搬到现实:在丹麦比隆的 LEGO House,片中出现的奇幻积木道具被原样展出,让游客能够近距离感受电影般的想象力。短片、展览、社交互动构成了完整的体验闭环,让“Never Stop Playing”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旅程。

广告背后的社会回应

这支短片之所以能引发广泛讨论,还在于它击中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痛点。乐高在调研中发现,近一半的孩子觉得自己“被催促长大”,很多人因为“玩具显得幼稚”而不得不提前放弃玩耍。成长焦虑正成为新一代儿童和家庭无法回避的问题。

乐高没有用说教的方式去对抗这种焦虑,而是以影像为媒介,用荷兰弟的“多重角色”告诉大家:玩耍不该被年龄限制,它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能量。换句话说,这是一次“温柔的抵抗”。品牌在传递商业信息的同时,也回应了社会议题。

这正是乐高广告的高明之处:它既是消费主义的产物,又超越了消费本身。观众看到的不只是积木,而是对“保持玩心”的一种倡导。这种将情感、社会意义与品牌内核紧密相连的策略,恰好击中了现代传播的密码。

营销视角下的启示

从营销的角度看,这支短片是一次全方位的成功。

首先,乐高通过明星效应完成了受众扩展。Tom Holland 的粉丝群体横跨儿童、青少年与成年人,正好覆盖了乐高的潜在消费人群。

其次,多平台联动的传播策略让广告不再是单点爆发,而是形成持续发酵的社交话题。从户外广告到 Snapchat 滤镜,每一个触点都能激发观众参与,转化为内容的二次传播。

第三,广告本身的娱乐性与叙事感极强。它不是硬广,而更像是一部短片电影。精美的道具、摇滚配乐、快节奏的剪辑,让它天然适合社交媒体的分享逻辑。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乐高用数据和故事回应了社会议题。这种“理性背书 + 情感共鸣”的方式,使广告信息更有力量,也更容易获得媒体的二次报道和公众的认同。

《Never Stop Playing》不仅仅是一支广告,而是一场关于“玩心”的社会对话。乐高通过荷兰弟,把“玩”从儿童的专属行为转化为一种跨越年龄的生活哲学。它让成年人重新审视自己被遗忘的童心,也让孩子们看到:长大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想象。

在今天这个注意力分散、传播碎片化的时代,品牌要想真正触动人心,必须提供比产品本身更深层次的价值。乐高做到了。它把“玩”升华为一种态度,一种对抗成长焦虑、拥抱创造力的生活方式。

正如荷兰弟在幕后所说:“玩乐是我创作的一部分。” 对乐高而言,这句话何尝不是他们品牌精神的最佳注脚。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