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在带孩子的时候,总喜欢事无巨细地制止与指责孩子。
比如,有些家长过于执着于孩子吃什么、吃多少,在餐桌上不断地劝食、喂饭,甚至因为孩子不吃某种食物而大发雷霆。
当孩子在一些小事上做不好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想纠正他们,指导他们:“怎么这么粗心,总是写错字”“怎么这么胆小,不敢表达自己”“怎么总是做错事”……
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过度纠错会让孩子陷入“自卑情结”,长大后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如别人。
比外界的批评更有杀伤力的,就是来自父母的否定。对孩子的过度控制,才是孩子难以承受之重。
所以,那些真正聪明的父母,从来不会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在孩子成长旅程里,我们很多父母总是不自觉地扮演“纠错员”的角色。
“衣服得乱七八糟,赶紧换了。”
“牛奶别洒了!小心点!”
“不要玩水,小心鞋子会湿掉。”
“端碗的时候,不要乱跑,说了多少次了”
这些看似是对小问题的纠正,实则给孩子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对孩子心理而言,过度在无关紧要处责备,极易损伤他们的自信心。原本积极尝试新事物的他们,会因害怕犯错遭责,变得畏缩不前。
长此以往,孩子面对新挑战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不是尝试的兴奋,而是被批评的恐惧,严重阻碍他们探索世界的脚步。
而且,这种频繁责备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对,他们的潜意识里会形成一种错觉:“我连小事都做不好,我肯定很差劲。”
频繁的琐事苛责会让孩子形成 “显微镜人格”,永远用放大镜审视自己的每个动作。
英国心理学家特丽·阿普特曾经这样形容过被责备的孩子:
“那原本充满了歌声与欢笑的身体,突然之间就变得畏缩、紧张、一蹶不振,原本神采奕奕、热情激动的脸上覆盖了阴霾。闪闪发亮的眼神黯淡了,恍惚地看着家长的脸,等待暴风骤雨慢慢归于沉寂。”
事实上,生活中的很多事,其实根本不是什么大事:
衣服穿得乱七八糟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牛奶洒了,打扫干净就可以了。
鞋子湿了,那就换一双;
碗打碎了,扫干净就行了。
我们没有必要用这些小事来消耗孩子,那样孩子会很累,我们也会很累。成长中的孩子都不完美,他们身上有很多小毛病。但犯错是成长的成本,所以不要拒绝孩子犯错。
当然,如果是关乎生命安全,道德底线等大是大非的问题,那一定要指出来。
如果只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情,那就睁只眼闭只眼,放过孩子,也放过自己吧。
我曾经看过一个视频:有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在外面玩。路面上有个浅浅的水洼,孩子跳到水洼了,把鞋子衣服都弄湿了,衣服弄得脏兮兮的。
但这对父母没有责备她,而是和孩子一起跳到水洼了,愉快地玩耍起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连带看到这个视频的我,心情也好了起来。
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总有一天他们不会再喜欢跳进水洼玩水,不会再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他们会长大的,会变得越来越好的。
作为父母,我们要有不追求完美的勇气,让孩子有自我生长的空间。
当孩子具备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像刷牙、整理书包、自己穿衣服,家长要学会放手,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
很多时候,父母过度干涉,不放手,本质上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不相信他自己能够做好。
我看过一个故事:作家付小平有一次参加女儿幼儿园的亲子活动,参观孩子们吃午饭。
有一道菜是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吃的虾,这些虾没去壳,需要孩子自己用手剥。很多父母担心孩子不会剥,甚至有的开始准备动手帮助。
可是那天,老师不允许任何家长帮忙给孩子剥壳。
付小平一开始也担心,但他发现,班上每个孩子都知道这个大虾得先去头,再去尾,最后剥掉壳。令他惊讶的是,班上34个小朋友居然人人都会剥虾,哪怕是平时在家吃饭不乖的孩子。
回家路上,他问女儿:为什么自己会剥虾,在家还要我们帮着剥?
女儿回答说,自己剥还是挺累的,而且有时候还要扎着手的。
你看,只要任何事情都能寻找到靠山,孩子就容易养成一种依赖心理。其实对孩子来说,很多日常的事情都可以自理,或者父母稍加协助,他们也能自己解决。
美国著名心理医师苏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一书中写道:“若一位母亲阻止年幼学步的孩子走向大街,不能称其为操控型家长,只能说她谨慎。这种操控适时且适度,完全是为满足孩子对保护与指导的需求。若十年之后她仍如此行事,适度的控制就演变为过度控制,因为彼时孩子早已能够独立过马路。”
作为父母,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有一个“度”,需要放手的时候一定要放手。
当孩子逐渐成长构建自我时,作为父母,我们需要适时“后退”。明晰各自边界,方能助力孩子成长为独立之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最应做的便是放手,让他们尝试想做之事,为其营造自由发展的环境,唯有如此,孩子方能更好地成长。”
爱孩子,就要舍得用孩子。让孩子自主地成长,才是真正负责的爱。
成年人的世界里,有各种的委屈和不容易,工作不顺、生活压力、夫妻矛盾……这些压力和烦恼如影随形。
有些父母在外面遭遇挫折,情绪得不到宣泄,这时候很可能会把孩子作为情绪宣泄的出口。
比如,父母在工作中受到领导批评,带着一肚子火回到家,看到孩子正在客厅玩玩具,玩具扔得满地都是,瞬间怒火中烧,冲孩子大声呵斥:“整天就知道玩,这么不省心,看看你把家里弄得多乱!”
孩子原本沉浸在欢乐的玩耍氛围中,被这突如其来的指责吓得不知所措,眼中满是委屈与惊恐。
又或者,夫妻之间发生争吵,情绪激动的父母会对一旁的孩子抱怨:“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 将婚姻中的不如意归咎于孩子的存在。
这种不良情绪的转嫁,对孩子心理层面的打击是沉重的。孩子正处于自我认知和情感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父母的评价极为敏感。
频繁遭受父母不良情绪的冲击,孩子会逐渐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觉得自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从而陷入深深的自责与自卑之中。
心理学家艾伦·舒瓦茨博士在研究中还发现,家庭是一个情绪共振的场所,父母的情绪无形中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如果父母经常表现出疲惫、焦虑或沮丧,孩子们会不由自主地吸收这些负面情绪,甚至表现出与父母一致的情绪低迷。
孩子们在无意识中常通过情绪与父母保持“同步”,因为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忠诚表现。
如果父母始终困于低能量状态,孩子会在家中感受到一股挥之不去的压抑氛围,久而久之,他们的情绪发展和自我认知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必须学会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当不良情绪汹涌来袭时,不妨先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冷静下来。
可以尝试做几次深呼吸,让自己的身体和情绪逐渐放松;也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写日记等方式来宣泄情绪,而不是将怒火发泄到孩子身上。
当情绪平复后,再以平和的心态与孩子交流,给予孩子应有的关爱与支持。
最后,我想说,教育不是修剪一棵树,而是唤醒一粒种子。少一点显微镜式看孩子,多一份包容信任,千万别让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阻碍,你要相信孩子的未来自有星辰大海。
作者:杨怡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杨博士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