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全球主要国家进入降息周期,利率持续下行。中国市场的存款、理财收益率也下行至3%以内,传统单一市场、单一渠道的投资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当“钱生钱”变得越来越难,手里的钱该怎么管?这大概是每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如何配置全球资产》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启发:把眼光投向全球市场,普通人也能找到财富保值增值的途径。
该书作者安德鲁・克雷格是国际知名资产配置专家,拥有25年全球金融市场实操经验,曾任摩根士丹利私人银行首席策略师,专注于跨市场投资组合构建与宏观风险对冲研究。其著作《如何配置全球资产》以30余个国家市场数据为基础,系统阐释了非对称风险环境下的资产配置逻辑,被《金融时报》评为“2024 年度最佳投资指南”。书中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三部分:一是解构低利率周期的全球经济特征,揭示单一市场投资的系统性风险;二是提出“三维配置模型”,从地域分散、资产类别、时间周期三个维度构建组合;三是提供家庭可落地的执行方案,涵盖工具选择、比例调整、风险对冲等实操细节,尤其适合中等收入群体建立全球化投资认知。
为什么要把钱投到全世界?
很多人觉得“全球投资” 是有钱人的游戏,其实不然。看看我们身边,十年前买一套房能轻松跑赢通胀,但现在房价涨幅放缓;曾经稳赚的银行理财,如今收益率越来越低。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全球都在面临的 “低利率困境”—— 各国央行纷纷降息刺激经济,导致钱放在银行里几乎不产生收益,甚至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这种全球性利率下行并非短期现象,而是人口结构变化、债务高企、技术进步放缓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安德鲁・克雷格将其定义为“收益荒时代的新常态”。
面对这种“新常态”,我们不妨不把鸡蛋只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去全球市场寻找机会,探索多种可能性。全球市场就像不同季节的农田,有的地方在收获,有的地方在播种,全球投资能让我们的财富 “东边不亮西边亮”。书中引用的跨国数据显示:1990—2023年,仅配置本国资产的投资者,其组合波动率较全球配置者高出42%,而年化收益率却低3.1个百分点。这一差距在经济周期切换时尤为显著——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全球均衡组合回撤幅度比单一美股组合低28%;2020年疫情冲击中,包含新兴市场与大宗商品的配置方案恢复速度快于纯债组合5个月。
从本质而言,全球资产配置的核心价值在于利用不同市场的周期错位实现风险分散。如同书中所述:“当北美市场处于加息周期时,东南亚可能正处于宽松通道;当能源类资产承压时,科技股或许迎来估值修复。”这种非相关性特征,使得组合在低利率环境下既能抵御通胀侵蚀,又能捕捉结构性机会。
普通人怎么入门全球资产配置?
很多人一听“全球投资”就犯怵:我不懂外语,不会看外盘,怎么操作?其实现在有很多适合普通人的工具,就像书中说的“不需要自己开船出海,搭现成的邮轮也能环游世界”。对于普通投资者,无须直接参与海外市场交易,通过本土化工具即可实现全球化配置。
首先是学会认识各种理财工具。QDII基金作为基础工具,可覆盖美股、欧股、新兴市场等核心指数,例如跟踪标普500的指数基金能分享美国经济增长红利,投资恒生科技指数的产品可把握中国新经济企业机遇。这类工具门槛低至百元起购,且通过国内主流基金平台即可操作,完美契合书中“借船出海”的理念。
固定收益类资产中,全球高收益债基金值得关注。此类产品主要投资BBB级以上海外企业债,平均票面利率较国内同类产品高1.5~2个百分点,且通过行业与地域分散,将违约风险控制在1%以内。安德鲁・克雷格特别强调,选择规模超10亿美元、成立满5年的产品,可有效降低流动性风险。
另类资产配置方面,黄金ETF与大宗商品基金构成重要补充。数据显示,当实际利率为负时,黄金年化收益率可达8%,远超现金类资产;而铜、原油等大宗商品与全球经济复苏呈现强相关性,能对冲通胀风险。书中建议将此类资产占比控制在10%~15%,作为组合的“安全垫”。
其次,要做好投资组合的动态调整。书中推荐了一个简单易懂的“4321模型”:40%配置国内资产(如A股、国债),30%配置海外股票(如美国、欧洲股市),20%配置债券(国内外债券各一半),10%配置黄金等另类资产。这个比例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年龄调整 —— 年轻人能承受更多波动,可多配股票;临近退休的人追求稳健,可多配债券和黄金。比如30岁的上班族,每月拿出2000元理财:800元买国内指数基金(如沪深300ETF),600元买纳斯达克100指数基金,400元买全球债券基金,200元买黄金ETF。这样的组合既能享受国内经济增长的红利,又能分享全球科技企业的成长,还能通过债券和黄金降低波动。8.5%,显著优于单一市场配置。
全球市场也会有涨有跌,普通人最容易犯的错就是追涨杀跌。书中建议用“定期定额” 的方式投资,比如每个月固定一天买1000元海外指数基金,不管涨跌都坚持。这样市场下跌时能买到更多份额,上涨时自动获利,长期下来能摊薄成本,降低风险。定期定额投资策略是平滑波动的有效手段。书中案例证明,在2015—2020年的美股波动周期中,每月定投标普500指数的投资者,最终收益比择时交易者高23%。其核心逻辑在于,市场下跌时自动增加持仓份额,上涨时自然实现收益兑现,特别适合缺乏专业择时能力的普通投资者。
全球投资也要学会“避坑”
全球投资不是没有风险,关键是避开常见的陷阱。
一是对陌生市场保持敬畏,不懂的不投。安德鲁・克雷格在书中警示,越南、阿根廷等小众市场虽偶现高收益,但存在汇率管制、流动性不足等隐性风险,成熟市场占比不应低于海外配置的70%。对于加密货币、外汇杠杆等复杂品种,非专业投资者应坚决防止,此类资产不符合 “风险可测、损失可控”的基本原则。
二是管控交易频率,不要频繁操作。数据显示,年换手率超过200%的组合,其收益比低换手率组合低4.6个百分点。书中建议采用“年度再平衡”策略:每年审视各类资产占比,当某类资产偏离目标配置±5% 时进行调整。例如股票占比升至 35% 时减持5%,债券占比降至15%时增持5%,以此维持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
三是学会对冲汇率风险。跨境投资必然面临汇率波动影响,当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时,未对冲的美股投资实际收益将缩水相应比例。有效的对冲方式包括两种:一是采用“50%本币+50%外币”的资产结构自然对冲;二是选择人民币对冲类QDII基金,通过衍生品工具锁定汇率,此类产品年化对冲成本约0.5%~1%,但能稳定收益预期。
低利率时代的财富增值,本质是认知半径与行动边界的匹配。全球资产配置并非高净值人群的专属,而是每个家庭应对周期波动的必备技能。当投资者突破地域局限,理解不同市场的周期逻辑,就能在利率下行通道中找到新的收益锚点。也能让家庭财富在低利率浪潮中保持稳健增长,为生活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