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空嫂只是开始,女性要更实质的自由

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11-02 11:52

陈碧/文 近日,春秋航空的“空嫂”专项招聘引发关注。其岗位面向年龄25至40周岁的女性,已婚已育者优先。这一招聘要求将女性的婚育经历转变为岗位优势,将招聘年龄上限调至 40岁,对那些因生育而回归家庭的全职妈妈也特别友好,她们将有机会重启职业生涯。

这一探索虽然并非首次,但值得圈点。因为空乘行业曾是一份与年轻貌美绑定的工作,对已婚已育的女性而言,这一邀请打破了婚育与年龄的双重枷锁,有机会在家庭之外享有经济独立与职业发展的机会,可以说是推动两性平等从形式走向实质的可贵尝试。

这样的尝试有助于祛除工作中对人的“物化”。空乘行业的女性曾长期被称为“空中小姐”,年轻美貌是隐形招聘标准。她们的形象大多青春靓丽,有标准的盘发、化妆和微笑,提供细致、体贴的服务,被塑造成“万米高空上的天使”。除此之外,有的航空公司还设计紧身制服,对身高体重有特殊要求,将空姐与性感关联。

凡此种种,导致空乘行业一度被批评为女性“被观赏性”的重灾区,也就是女性在职场叙事中以身体和外表被衡量,而不是基于她们的专业能力、知识或社会贡献。究其原因,在传统观念中女性被视为欲望的对象,男性是“看”的主体,女性是“被看”的客体。“被看”被放大,工作原本可以赋予女性的独立人格、自我意识就被抹杀了。

今年在一档脱口秀节目里,有演员提到空姐穿高跟鞋的痛苦。人们这才意识到,空姐常年必须穿着高跟鞋展现高挑形象,脚部的肿胀无异于苦役。为什么女性要承担这份工作之外的基于性别差异的着装负担?这引发了观众的广泛共鸣,并推动了航空公司对空姐着装规定的改革。

此次春秋航司的“空嫂”招聘与上述着装改革共享了同样的意识转变,把性别平等落于具体之处,让工作回归本质,让劳动者获得真正的尊严。

但进一步看,这样的意识转变与实践还只能说是开始,性别平等包含了更深层的含义。

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中,女性就业率很高,这与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鼓励女性参加生产有关。不过,女人走出家庭,男人却未走进来。“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观念依然广泛存在于社会意识中。

于是,中国女性不得不兼顾家庭和事业,疲于应付家庭领域和生产领域的双重挑战。在职场,存在隐性的性别歧视、晋升天花板甚至被物化和工具化的可能;在家庭内部,又被社会意识期待做一个“贤妻良母”。这无异于打两份工,付出双倍的劳动,她们很累。从这个意义上说,女性需要更实质的平等。

10月13日—14日在北京举行的全球妇女峰会上,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女性工作劳动的主张,其中包括实施家庭友好政策,促进家庭成员共同承担家庭责任。这体现了国家在有意识地改造家务劳动分工,鼓励男性走进家庭。这也意味着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可以被重估,女性可以做全职妈妈,男性也可以做全职爸爸。男人和女人都可以在家庭和职场之间自由流动,是男女两性都需要的弹性空间,也是两性平等更深层次的含义。

当然,认可家务劳动的价值与支持女性工作并不矛盾。只是,以往我们鼓励女性就业,是因为就业才有安全感。如果在不久的将来,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可以被核算,那女性将获得更多的选择自由,不必将职场工作当成生存焦虑的防御性工具。工作将等同于热爱和自我实现,这才是女性要追求的实质自由。

回到本文讨论的空嫂招聘,这个行业的变化意味着社会对女性权益的认知正在从刻板走向多元。期待未来可以进一步去掉标签,不刻意强调婚育状态,也无需把特定职业与女性的照护职能关联,并且推动性别平等走向更深刻的层次。这有赖于我们改变社会意识,正如我们从空嫂招聘这一变化中看到的,既然职业中的性别偏见是社会创造出来的,那么我们也可以重塑社会共识去放弃它。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