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贝泰妮引起行业关注,原因是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称“云南药监局”)发布的2025年第1期医疗器械检查结果通告中,出现了贝泰妮及旗下两家全资子公司的身影。
通告信息显示,云南药监局按照相关规定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临床试验机构开展监督检查,其中上市公司贝泰妮以及旗下全资子公司云南贝泰妮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科凝美(昆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检查结论均为“限期整改”。
这份通告没有详细说明“限期整改”的原因,但却将市场对于贝泰妮的合规质疑推至新高潮。自2024年以来,贝泰妮风波不断,从与职业打假人对垒的“防腐剂”事件,到抽样检查中被查出产品不符合规定,贝泰妮的口碑陷入分化,业绩也开始失守。
今年上半年,贝泰妮实现营收23.72亿元,同比下滑15.43%,回到两年前的水平;归母净利润则同比下跌49.01%,对应2.47亿元,创下近五年新低,该指标在2021年中期的水平为2.65亿元;净利率也同步向下,较上年同期下跌6.49个百分点至10.47%,来到谷底。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核心品牌的“崩盘”,以价换量的策略没有为贝泰妮带来增长。
报告期内,贝泰妮旗下主力品牌薇诺娜贡献了82%的营收,对应19.5亿元,同比下滑18%;姬芮营收同比下滑11%至2.12亿元,泊美则实现营收0.24亿元,较上年同期下滑5%。
另外,瑷科缦、薇诺娜宝贝分别实现了94%、9%的同比增幅,分别对应0.51亿元、1.1亿元,瑷科缦迎来放量。不过,由于二者营收规模太低,因此即便取得增长,但对整体业绩面的助力十分有限。
按产品分类来看,上半年,贝泰妮有约20.01亿元的收入来自护肤品,平均销售单价为39.01元,不及上年的42.78元,这也导致护肤品的收入规模较上年同期下滑12%。
彩妆类产品的平均售价则从上年同期的38.67元降至37.77元,对应收入约2.39亿元,同比下滑7.1%;医疗器械产品的平均售价降至百元以内,对应95.88元,较上年同期的106.61元下降了10.73元。
至于渠道,上半年,贝泰妮线上、OMO及线下渠道分别贡献营收17.43亿元、1.91亿元、4.24亿元,同比变动幅度分别为-5.89%、-10.48%、-41.58%。
这样的成绩显然不符合管理层预期。
今年5月的投资者活动上,管理层在谈到OTC渠道时表示,截至2024年末,公司OTC分销渠道累计覆盖全国药房门店超12.9万家,当前正稳步推进线下直营店模式,截至去年底新开品牌直营店179家。
其还提到,贝泰妮的专柜渠道主要聚焦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正在凭借着其特有的消费者面对面触达能力,积极发掘私域流量拓展OMO业务模式,“去年公司自建的OMO线上销售平台(薇诺娜专柜服务平台商城)的平均客单价超过1500元,已形成较强的市场渗透能力”。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虽然上半年销售不理想,但贝泰妮的销售费用支出却仍在保持增长态势。报告期内,贝泰妮销售费用同比增长0.6%至12.85亿元,叠加营收规模减少影响,销售费用率同比提升了8个百分点,为52.92%。
关于这一点,贝泰妮指出,报告期内公司依据年度销售目标有序开展营销活动,按照既定经营策略严格执行年度预算规划,动态调整营销人员费用投入和渠道及广告宣传费投入,故而消费费用同比微增。
有投资者对此表示担忧,互动平台上有人直言,“公司销售费用中‘渠道及广告宣传费’占比整体销售费用70%以上,且整体销售费用占营收50%左右,这个费用非常高,公司不考虑自己开店或者建立电商平台销售吗,过于依赖第三方平台会不会有潜在风险?人家涨价怎么办?感觉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
贝泰妮则回复称,公司坚持以线下渠道为基础,以线上渠道为主导,通过“OMO”的深度私域运营成功带动串联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销售模式,拥有自己的自建平台,且OMO渠道一直是公司复购率、客单价最好的渠道。
不过,贝泰妮强调的“已建立线上线下多元渠道网络,覆盖自营电商、线下专柜及药店”的成效,似乎还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得到验证。
另一方面,受人员薪酬支出、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支出、办公物料支出以及其他行政费用支出有所增加的综合影响,上半年贝泰妮的管理费用同比增长9.76%至1.92亿元,而研发投入则同比下滑8.69%,约为1.19亿元。
“优等生”滑落也遭到二级市场的投票。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1年3月,贝泰妮以47.33元/股的发行价上市,此后股价一路走高,在当年7月创下289.35元的高点。而后数年,伴随着市场争议,贝泰妮股价波动向下,截至发稿收盘价为47.46元,总市值201亿元,较峰值缩水近千亿。
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