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9 日,商务部等 9 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为城市便民服务按下 “加速键”。通知既有 “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平均不少于 30 平方米” 的明确标准,也有盘活供销合作社流通设施、改造国企闲置资产的具体路径,更鼓励地方国企加大网点布局、支持存量零售设施转型。
一刻钟的便利
通知出台,对于存量商业设施改造将是利好,让传统零售向数字化、便利化转型。现在社区各种无人零售机在布置,实现 24 小时自助购物,正让服务效率大幅提升。更关键的是,电商平台的代运营业务不再局限于商品销售,开始拓展到服务消费场景的运营 —— 比如帮线下门店搭建线上会员体系,或是为文旅活动做线上推广,业务边界不断拓宽。
便利店与社区零售也迎来爆发期。《汉鼎智库-全面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数据:2023 年中国便利店销售额达 4248 亿元,同比增长 10.8%;2015 到 2023 年,复合增长率更是高达 17.4%。按照政策推动节奏,预计 2025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 5000 亿元,成为零售业的 “增长引擎”。资本市场也给出积极反馈,目前便利店行业平均 PE(市盈率)达 156.10 倍,平均股价 17.57 元,这份乐观背后,正是对社区服务消费场景持续扩展的信心。
IP 经济与文化消费的融合也愈发紧密。政策鼓励优质消费资源与知名 IP 跨界,让 IP 从 “单一形象” 变成 “多元场景体验”,既吸引了年轻消费者,也让文化消费有了新载体。此外,体育赛事与文旅的结合也崭露头角,像力盛体育的赛车、高尔夫赛事,不再是单纯的竞技活动,而是配套了周边文创、当地美食体验,带动了区域消费增长。
回归烟火气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增加了许多新的场景,邻里之间的交往可密切了。
改造后的社区商业设施,选址更灵活 —— 可能就在小区门口的闲置空间里,营业时间也更长,24 小时便利店成了不少人的 “深夜补给站”。数字化服务更是贴心:线上下单、线下提货的 “社区云超”,15 分钟就能把新鲜蔬菜送到家;老人不会用手机下单,社区服务站还能帮忙代订,这些细节让快节奏生活里的 “急需求” 有了着落。更重要的是,15 分钟步行范围内,购物、餐饮、文化活动、家政服务一应俱全,周末带孩子在社区参加手工课,下楼就能买齐食材,不用再跑远路,消费体验明显改善。
细分领域的政策倾斜更显精准,母婴家庭能在社区找到配套生育补贴的母婴用品店,还能参加免费的育儿讲座;喜欢旅游的人,跟着本地赛事活动就能体验小众景点,比如看完乡村马拉松,顺便逛周边的古镇,文旅消费更接地气。
可能的挑战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便利令人期待,然而面临的挑战也须一步一步解决,不可操之过急。
改造成本与运营转型的压力首当其冲。存量设施改造投入装智能设备、扩文化活动空间、升级线上系统,每一项都需要投入,短期内会增加企业成本。
对代运营企业来说,转型意味着从观念到执行,都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商品运营转向服务运营,还要懂赛事票务、社区活动策划等新业务,资源整合和效率优化,都是不小的挑战。比如有家代运营公司想承接社区文旅活动,光是协调场地、设计流程就花了 3 个月,还得培训员工熟悉本地文化,转型成本远超预期。
政策落地的区域差异,参差不齐。实际执行中,跨区域项目要克服多部门协调的阻碍。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也不稳定,有的城市能给改造企业补贴,有的城市只能提供政策优惠,企业在布局时难免犹豫。更关键的是,消费者需求太分散 —— 有的家庭需要 24 小时药店,有的更想要社区图书馆,而商业设施改造追求标准化,如何平衡 “便利” 和 “个性”,成了不小的难题。
而同质化则是摆在店主面前的实际状况——便利店、社区服务领域的企业越来越多,亲子手工课、宠物医院、美容等等大同小异。一些业主开始结合本地非遗做特色环节,是值得关注的新鲜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