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安全教育就是听讲座、看视频,一不留神就走神了。没想到这次,我在沉浸式体验剧情的过程中,就把逃生技能和预警知识全记住了。”9月19日,一位刚走出《鹊返计划》剧本杀现场的北京科技大学学生笑着说道。而就在同一活动现场,北京科技大学团委书记王海波在致辞中热情点赞:“今天的活动是安全教育实践的新形势、新路径,期待以此为契机,在后续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平安各方强化联系、深化合作,不断深化公益组织指导、企业资源赋能、高校育人实践的协同发力,持续提升育人实效。”一边是学生的兴奋投入,一边是校方对剧本杀创新呈现形式的打call——这场别开生面的“防灾减灾科普进校园”活动,正以充满“反差感”的形式重新定义高校安全教育的打开方式。
寓教于乐新模式,软硬结合助力防灾科普
“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这是近年来全国“安全生产月”的鲜明主题,也是构建全民应急能力体系的核心目标。如何让这句深入人心的口号,真正转化为青年学生的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中国平安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青基会)在本次活动中给出了创新答案:以“软体验”激发兴趣,以“硬科普”夯实认知,推动安全教育从“被动灌输”走向“主动内化”。 中国青基会学生项目负责人表示,“希望同学们珍惜学习实践机会,做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永远保持解决问题的勇气,于挑战中不断成长,在协作间收获硕果;做奋发有为的创新者,让青春在科技强国建设中绽放异彩!”
在防灾减灾主题剧本杀《鹊返计划》中,学生们化身“未来灾害救援小队”成员,扮演计算机、医学、建筑、心理等不同专业角色,在模拟地震、火灾等灾害场景中协作逃生、实施救援。剧情任务层层推进,应急知识悄然融入决策过程——紧急情况如何应对、怎样进行心理疏导……学生在沉浸式参与中完成了一次“无感学习”。活动现场还设置了火灾逃生模拟舱、防灾减灾地图互动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真正做到“边玩边学、学以致用”。不止于“玩”,更注重“懂”。
为提升活动的专业深度,中国平安和中国青基会特别邀请相关领域专家现场授课。中国地质大学王美美老师带来“多模型灾难事前防预技术”分享,通过AI模拟展示灾害演化路径,揭示预警背后的科学机制;中国人民大学保险系主任、中国保险研究所所长魏丽教授高度认可这次以剧本杀形式呈现的防灾减灾科普活动,称其通过沉浸式体验有效提升了学生对防灾减灾、风险减量的认知。她进一步呼吁学生应主动培养深度思考和情境应变能力,以适应风险减量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新要求。专家们的分享让学生们意识到,安全不仅是个人技能,更是社会系统工程。“一开始以为只是玩游戏,没想到真的学到了怎么在火灾里逃生,”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同学分享,“这种边玩边学的方式一点都不枯燥,我们组好几个人都说以后还想参加这样的活动!”这场寓教于乐、软硬结合的安全课堂,正在悄然改变年轻人对应急教育的认知。
系统化布局青年安全教育,多措并举构建防灾减灾育人新生态
这场别开生面的校园活动,并非一次孤立的公益尝试,而是中国平安与中国青基会推动防灾减灾教育常态化、体系化的重要一环。2025年,“励志计划”设立78万元专项奖励资金,专项支持大学生围绕巨灾预警、应急响应、风险减量等方向开展学术研究与实践创新,引导青年学子关注国家重大安全议题。围绕这一议题,系列活动层层推进: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灾害应对的决策权是否完全交给AI?”主题辩论赛,激发青年科技人文思辨;9月,推出国内首档沉浸式防灾科普公益节目《逆流而上的少年》,节目通过模拟台风、暴雨、城市内涝等真实灾害场景,带领青年学子完成应急逃生、物资调配、心理疏导等任务,以纪实手法展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实践路径。
在本次北京科技大学活动现场,学生们集体观看了节目精彩片段,进一步强化“体验—学习—内化”的教育闭环。未来,励志计划还将走进全国多所高校开展项目路演、校内观影活动,深化学生应急安全意识,组织学生开展海外实践,学习国际经验,拓宽全球视野。
励志计划持续赋能青年,搭建青年成长成才公益平台
自2003年启动以来,“励志计划”始终以赋能青年成长为使命,累计奖励学生超6000人次,发放奖金2200余万元,持续为青年在成长、成才、就业路上“搭梯子”。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在共青团中央的指导下,励志计划首次纳入第十九届“挑战杯”竞赛2025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发布“基于多模态的巨灾预警及减损技术研究”榜题,鼓励广大青年学子运用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破解极端天气下巨灾预警与风险预判等现实难题。
从沉浸式剧本杀到科普节目《逆流而上的少年》,从防灾主题辩论赛到校园项目路演、海外实践探索,中国平安与中国青基会正以系统化、品牌化、年轻化的方式,推动科技防灾理念在高校落地生根。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青年教育创新实践,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