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美国市场拒之门外后,中国的自动驾驶公司正加速驶向欧洲。
从慕尼黑到巴黎,从阿姆斯特丹到布鲁塞尔,它们正在设立总部、签署数据合作协议、开展公开路测。欧洲这个曾被传统车企主导的汽车心脏地带,正在成为中国智能驾驶企业新的集结点。
这种迁徙并非偶然。美国出于国家安全考量,几乎切断了中国车载技术企业进入本土市场的通道。对这些以算法和数据为核心资产的公司而言,这意味着实质性的“封锁”。
而在大西洋的另一端,欧洲的监管虽不统一,却仍存在操作空间。中国智驾企业正利用这一窗口,将欧洲视作全球化的前哨。
过去几年,中国市场为自动驾驶企业提供了难得的“训练场”。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新车中已有超过一半配备不同程度的自动驾驶功能,一些入门级车型甚至将辅助驾驶作为标配。
2024年6月,工信部联合公安部等四部门批准九家车企在公共道路上测试L3级系统,即在多数情况下,驾驶者可短暂“脱手”。这种政策与产业合力,使中国公司在算法、传感器融合、数据规模和实车验证上,具备了先发优势。
轻舟智航在慕尼黑车展上宣布启动全球化战略,将与高通基于 Snapdragon Ride 平台联合打造新一代智能驾驶系统,并在德国设立欧洲总部,计划于 2026 年面向欧美及日韩市场量产交付。这家成立六年的中国公司已在国内完成从研发到量产的闭环,累计测试里程超过 60 亿公里,NOA 方案装车量即将突破百万台,其产品已适配英伟达、地平线和高通三大平台。
元戎启行同样加快欧洲布局,在全球化战略上,元戎启行提出两条路线并行。一方面,依托丰富的量产经验帮助 中国品牌加速出海。另一方面,深入对接欧洲和日韩的本地与合资车企,提供定制化的辅助驾驶解决方案。这种策略不仅是技术出口,也意味着进入全球整车厂供应链的机会。
Momenta 延续“在华量产、在欧验证”的路径。一方面为奔驰在中国供应驾驶辅助系统,另一方面与 Uber 达成合作,明年将在德国启动 L4 级自动驾驶测试。Momenta欧洲区主席 Gerhard Steiger 表示,该项目将成为 Momenta 在欧洲市场全面落地的起点,并计划进一步拓展至法国、意大利等核心国家。
卓驭科技则在本届车展上完成欧洲首秀,宣布在德国不伦瑞克设立欧洲分部,展示了基于视觉与激光融合的“激目 2.0”感知方案和“知周”短距雷达产品,并携搭载自研 NOA 系统的红旗天工 05 进行欧洲道路测试。卓驭已与大众集团合作推出 IQ.Pilot 智驾系统,成为首批同时获得大众集团及中方合资企业认证的中国供应商。
对这些公司而言,欧洲并非简单的出口市场,而是技术、数据和资本的交汇地。过去十年间,中国在电动车领域经历了从追赶到引领的过程,如今自动驾驶正在复制这条路径,只不过,这次舞台换到了欧洲。
然而,欧洲的本土企业对这种变化并非无感。英国自动驾驶初创公司Fusion Processing首席执行官Jim Hutchinson认为,如果监管不介入,欧洲企业将在价格和开发速度上全面落后。“要实现公平竞争,需要更高水平的监管介入。”他说。
也有更开放的声音。同样是英国的自动驾驶公司Wayve的联合创始人Alex Kendall表示,中国同行的进入或许会带来竞争压力,但也能推动整个行业加速成熟。“自动驾驶仍是一个未被填满的市场,中国企业的加入不会挤占空间,反而会扩大边界。”
欧洲的难题在于,它的规则仍未统一。多数国家只允许L2级系统上路,L3及以上仍停留在试点阶段。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近日公开表示,欧洲必须尽快建立统一的自动驾驶监管框架,否则将在技术竞赛中进一步落后。
德国、英国等国已启动特定路段的公共测试,但各国法规差异明显,商业化落地仍显遥远。对中国企业而言,想在欧洲真正“上路”,必须逐一应对各成员国的合规、数据主权与保险责任问题。
欧洲之所以有吸引力,一方面在于政策上的开放,另一方面在于市场的空白。相比美国的“高墙”,欧洲仍有可供穿行的缝隙。国内竞争的激烈与价格战的持续,让中国自动驾驶公司迫切需要新的增长空间。
但在机遇之外,挑战同样清晰。欧洲的隐私保护制度严格,GDPR的约束让车辆数据被视为“高敏信息”,任何跨境传输都需经过审批;同时,随着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快速增长,保护主义情绪已在酝酿。如果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在短时间内占据明显优势,贸易与政治层面的摩擦将难以避免。
技术层面,也没有轻松的路径。欧洲道路的复杂性、气候差异以及驾驶文化的不同,都要求算法和系统进行深度本地化调整。这不仅考验技术适配能力,也意味着显著的资金与时间成本。
这场出海潮因此带有两层意味。一方面,它代表了中国智能驾驶产业的技术自信与全球化野心;另一方面,也是一场“不得不上的比赛”,欧洲似乎成了唯一能落脚的方向。
中国企业在电动车领域的经验显示,竞争并非终点,而是加速器。当初被认为不可能撼动的欧美品牌,最终在规模和创新上被反超。自动驾驶可能是下一次考验。它不仅是技术竞争,更是监管博弈和信任构建的过程。
未来三到五年,欧洲街头那些印着中文Logo的试验车,或许将决定中国自动驾驶产业的全球坐标。谁能在法规、舆论与技术之间找到平衡,谁就有机会重新定义这场全球技术竞赛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