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庆中秋8天“超级黄金周”收官,一组来自多平台的数据让成都再次成为全国文旅市场的焦点:美团文旅消费Top10目的地城市中位列第二,携程、去哪儿国内热门长途游目的地榜单稳居第二,高德扫街榜“长假美食吸引力城市榜”更是登顶榜首。这座兼具国际范儿与本土特色的活力的城市,不仅接待了2862.3万人次游客,更实现293.5亿元旅游总花费,13.4%的消费增速远超5.3%的游客数量增幅,用“量质齐升”的成绩单,诠释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吸引力。
从“打卡”到“深度体验”的转变
打开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的售票小程序,假期多数日子里“每日8万张门票售罄”的提示,成为这座城市文旅热度的缩影。文旅大数据显示,8天假期中,成都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416.9万人次,同比增长8.1%,都江堰青城山因“蓝眼泪”奇观多次发布客流预警,武侯祠博物馆8天累计接待82.4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突破14.3万,创历史新高。
游客结构的变化更值得关注。在2862.3万游客中,外地游客占比达37.3%,1067.6万人次的规模同比增长6.4%。“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沉浸式体验”,这一趋势在消费数据中尤为明显:人均旅游消费1025.3元,同比增长7.7%,线上线下消费合计767.5亿元,11%的增速跑赢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国际吸引力同样亮眼。数据显示,假期入境游客同比增长32%,韩国、印尼、泰国、越南、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客流量位居前列,在去哪儿“最受外国朋友欢迎国内城市”榜单中,成都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位列第四。在武侯祠博物馆,AI多语言智能翻译屏日均服务数十人次,来自澳大利亚的游客彼得在此参观后,品尝担担面后直言:“这里的文化和美食,值得花一周时间慢慢感受。”
场景创新与服务保障的双重驱动
成都文旅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提前谋划+精准施策”的结果。早在假期前,成都便以“万千气象成都行”为主题,策划推出300余项文旅活动,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全场景,形成“传统+潮流”“线下+线上”的立体供给体系。
在传统文旅资源之外,数字文创成为吸引年轻群体的“新引擎”。全国首个“数字文创黄金周”期间,成都联动哪吒、《遮天》等28个本土IP,在交子大道打造潮玩大街,累计接待164.77万人次,王者荣耀鲁班7号全球首展吸引12.6万人打卡;西博城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世界动漫展,首日入场人数突破4万。更关键的是,成都通过电子消费福袋串联450家餐饮、13家景区和60家酒店,带动线下消费超1.19亿元,实现“流量”向“留量”的转化。
乡村消费市场的激活,则为文旅经济增添了另一增长极。国庆期间,2025年秋季“村糖会”在新津、崇州等区县同步开展,平乐古镇的百米竹龙巡游、温江鲁家滩的美食节吸引大批游客下乡。邛崃市民陈先生的体验颇具代表性:“提前订了民宿,白天逛古镇、看川剧,晚上看竹龙亮灯,一天行程满满当当。”数据显示,假期重点监测的215条特色商街,客流和营业额分别增长5.0%和5.4%,乡村场景贡献了重要增量。
赛事与演艺的跨界融合,进一步放大了消费效应。成都赛艇公开赛吸引剑桥、牛津等高校队伍参赛,南河两岸配套的美食工坊、水上体验活动带动周边酒店“一房难求”;郭富城演唱会在凤凰山体育馆开唱,不仅填满2万余个座位,更拉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增长超30%。这种“为一场赛、一场演出赴一座城”的模式,让文旅消费从“单点打卡”升级为“全域消费”。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成都实践”
从“黄金周”到“日常红”
透过黄金周的数据,不难发现成都文旅消费的增长逻辑——以文化为内核,以服务为支撑,构建“全龄段、全时段、全场景”的消费生态。在美团“必吃榜”热门城市中,成都位列第三,10月1日至7日,17家重点餐饮企业合计实现零售额1.2亿元,同比增长7.3%,既体现了“美食之都”的底色,也反映出消费模式的升级。
对于国际游客而言,便利化服务是提升体验的关键。目前,成都重点商圈外语服务标识覆盖率达100%,智能支付终端支持14种语言,天府国际机场境外来宾支付服务中心可办理40多种外币兑换,让“跨境消费无障碍”成为现实。泰国游客纳塔蓬的感受很直观:“在机场就能换钱、办电话卡,比去其他城市方便多了。”
从更长远来看,成都的文旅热度与城市定位深度契合。成都正通过“公园城市”建设拓展文旅空间,5188公里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成为新的打卡地;同时以“三城三都”为抓手,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此次黄金周期间,攀岩、攀冰等新兴运动凭借专业场地与特色体验,吸引不少外地游客“打飞的”前来,游客表示,专门为体验成都的户外运动规划了假期行程。
国庆文旅的亮眼表现,不仅是短期消费热潮的集中释放,更是成都长期培育文旅生态的结果。接下来,如何将“黄金周”的热度转化为“全年红”的常态,成为关键命题。从当前布局来看,成都已明确方向:一方面持续挖掘熊猫、三国等文化IP的现代价值,另一方面加快数字文创、乡村旅游等新场景的迭代,同时通过“票根经济”“甜蜜经济”等创新模式,延长消费链条。
对于游客而言,成都的吸引力或许不止于大熊猫、火锅和宽窄巷子,更在于这座城市始终保持的“开放与包容”——无论是街头巷尾的茶馆,还是潮玩大街的年轻人,都在诠释着 “来了就不想走” 的城市魅力。每一份来自游客的真实认可,比任何数据都更能印证成都文旅的持久吸引力,也预示着这座城市的文旅故事,还有更多精彩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