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据央广网报道,金秋十月,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千亩控制百亩同步”水肥自动化示范基地——中化现代农业MAP示范农场核心区,千亩玉米田即将开始收割。
“过去浇水施肥靠经验,现在靠数据说话。”农场经理李宇航指着田间的土壤温湿度传感器介绍,智能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捕捉土壤墒情,结合玉米叶柄监测数据,能精准计算作物需水需肥量,实现定量、定时供给。“不再盲目浇水施肥,不仅减少了资源浪费,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也显著提升,增产增收更有底气了。”
2024年,该农场携手中化现代农业(内蒙古)有限公司、科尔沁区宏刚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在2500亩玉米田全面推行水肥智能控制系统。借助智能装备与物联网技术,玉米田仿佛有了“语言能力”——缺肥缺水时自动发出提醒,配合自动追肥、小流量滴灌等模式,真正实现灌溉“按需供给”、养分“精准送达”,让传统种植告别“看天吃饭”的被动。
科技赋能带来的改变实实在在。改造后,原有324个出水阀精简为31个电磁阀,机井数量从18个减少至8个,地下与地面管道铺设量大幅缩减;单次灌溉用水降至13立方米/亩,较传统滴灌节水40%,破解了农业用水难题。同时,农场采用密植高产技术,玉米种植密度从4000株/亩提升至6700株/亩,增幅超50%;通过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使用液体肥并采取“少量多次”施肥方式,肥料利用率显著提高,实现“减肥增效”,单产提升100公斤以上。全自动化灌溉系统与科尔沁区数字农业平台联动,更让人工成本降低70%以上,如今3名农艺师即可完成日常巡田与田间管理,人力投入大幅“减负”。
2025年,科尔沁区以该示范基地为标杆,进一步拓展试验领域,打造保水剂试验区、品种筛选试验区、水肥模型试验区及常规试验区,持续探索提升作物产量、品质与效益的新路径,深入推进节水控肥,为农业绿色发展积累经验。
“你看这玉米的长势,穗大粒满,今年肯定又是丰收年!”中化现代农业内蒙古水肥一体化灌溉工程师施宁涛望着田野,语气中满是信心,“去年农场玉米亩产就达到1050公斤,今年在科技加持下,产量有望再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