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10-21 13:11
经济观察报记者 王雅洁
“每天都在被催电芯,客户甚至会直接跑到工厂门口来催,但我们自己的电芯供应都断断续续。”
江苏常州一家储能集成商负责人黎经理对经济观察报如是说。
目前,由于电芯短缺,黎经理所在的生产线只能维持三分之二的运转。他用“定时炸弹”来形容工厂里积压的3GWh订单——这些订单每天都在消耗公司的现金流,而电芯供应却始终无法保障。
黎经理回想,2023年自己担心的是订单不足,2024年担心的是价格战,2025年担心的是电芯断供。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焦虑,但现在的电芯困局是最致命的。
这种困境在行业内已经较为普遍。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调研数据,2025年第三季度,储能电芯的平均交货周期已从去年同期的30天延长至75天。有38.7%的中小储能企业因电芯短缺被迫减产,其中有15.2%的企业一度停产。
堪称“储能系统的心脏”的电芯,当下正成为制约储能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2025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需达到1.8亿KW以上。政策正在催热万亿规模的储能市场。
不过,问题也伴随储能市场快速扩张而凸显出来。
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在2025年8月12日的EESA上海储能展上表示:“现在的储能行业,就像几年前的光伏产业,正在经历从野蛮生长到理性回归的阵痛期。”
他所说的阵痛期,既包括电芯供应问题,也包含因电芯供应紧张引发的价格战和恶性竞争。
储能行业的价格战已陷入恶性循环。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最新数据,锂电储能系统价格近三年暴跌近八成,目前市场均价已低于成本价,全行业面临普遍亏损。
电芯之困
2023年初,黎经理所在的常州储能企业刚刚成立,电芯供应还远不是问题。
“那时候我们是买方市场,电芯供应商排着队来找我们,价格还可以谈折扣。”他回忆,作为这家新兴储能企业的生产负责人,他最初的主要任务是开拓市场,而不是担心供应链。
转折发生在2024年第三季度。电芯供应从宽松到紧缺的急剧转变,主要源于政策驱动下储能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较2024年底增长约29%,其中电网侧独立储能同比增长22%,新能源配储同比增长31%,远超电芯产能扩张速度。
他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已经开始感觉到电芯供应紧张,首先是交货周期从原来的30天延长到45天,然后是全款预付的要求,最后连预付款都不能保证按时交货了。
为了直观展示这一变化,黎经理举例表示,以自己所在企业的电芯采购周期变化为例:2024年1月,采购周期30天,预付款比例30%;2024年7月,周期延长至45天,预付款50%;2025年1月,周期达到60天,需要100%预付款;到2025年6月,即使全款预付,交货周期也延长到了75天,且无法保证准确交货时间。
电芯,是决定整个储能系统性能、安全和成本的核心部件。在储能系统中,电芯成本通常占到总成本的60%以上,其供应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储能产业链的运转。
面对日益严峻的电芯供应形势,黎经理所在企业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2024年10月,他们首次尝试与三家电芯供应商同时合作,以分散供应风险。
他们不得不把同一个订单拆分成三份,分别下给三家供应商,虽然这样会增加管理成本和物流成本,但至少能保证生产线不停工。据他测算,这种“拆单采购”模式使企业的采购成本增加了20%以上。
2025年春节后,情况进一步恶化。
黎经理用一份特别的“电芯库存预警表”来举例,他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各类电芯的库存状态。比如,红色代表库存不足3天,黄色代表不足7天,绿色代表安全库存。他表示,现在这张表上几乎以红色为主。
为了解决库存危机,黎经理不得不派采购员常驻电芯供应商工厂,他称之为“蹲点采购”,目的就是在有其他客户退单时,能第一时间抢到货源。
更让黎经理焦虑的是,电芯短缺已经开始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上个月,他们不得不推掉一个价值超千万元的订单,因为无法在合同期内保证电芯供应。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公司目前积压的3GWh订单,如果全部交付,预计收入可达12亿元;但由于电芯短缺导致生产延期,公司每天要承担数十万元的违约金。
他说:“现在是在用现金流换时间,但这种状态能维持多久,谁都不知道。”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黎经理所在企业从2025年3月开始尝试与电芯厂商建立战略合作。
他希望能够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与一家中型电芯厂建立深度绑定。但谈判进行得并不顺利,对方开出的条件很苛刻,要求其保证未来三年每年至少采购5GWh电芯,且价格要按照季度调整。
在寻找稳定电芯供应的过程中,黎经理还遭遇了产品质量问题。
2025年5月份,他所在的团队从一家新供应商那里采购的一批电芯,到货后检测发现循环寿命只有标称值的80%,但由于市场供应紧张,我们只能降价使用这批电芯,这直接导致那个项目亏损百万元。
这种“饥不择食”的采购方式,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经营压力。
如今,黎经理每天的工作重心已经完全转向了保障电芯供应。
他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电芯库存报表,然后跟各个供应商确认交货时间,下午再处理因电芯短缺导致的产线调整问题。他用“高级采购员”来形容自己,而不是“生产总监”。
在他看来,电芯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而且短期内看不到缓解的迹象。
博弈升级
黎经理所在企业遭遇的电芯困局,并非个案。
另一家江苏常州的民营储能企业的董事长表示,自己的“排期表”也让他压力很大。比如为了完成一个50MWh的订单,他需要向三家不同的电芯供应商采购。这种“拆单采购”模式已经成为行业内的普遍做法。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在8月的一次行业会议上指出,当前储能行业的内卷已从单纯的价格战蔓延至全产业链的“生存大考”。
这场“生存大考”在电芯采购环节表现得尤为明显。记者联系数家储能行业企业获悉,不仅是中小企业,连一些行业龙头企业也开始感受到电芯供应的压力。
一名大型储能企业的采购总监说:“即便是我们这样的头部企业,现在要获得稳定的电芯供应,也需要提前6个月下单,并支付100%预付款。”
经济观察报记者通过多方采访了解到,目前有头部电芯厂商的订单已经排到2026年一季度。
这种供需失衡的局面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显现,在2025年春节后变得尤为严重。经济观察报了解到,不止一家头部电芯企业正在加紧扩产。
与多数储能集成商生产线形成对比的是,宁德时代湖西基地的扩产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2025年储能电芯总产能目标已达800GWh,这一数字足以让众多中小集成商望尘莫及。
上述大型储能企业的采购总监认为,究其原因,头部厂商的产能主要供应自有储能业务或大型战略客户,中小集成商难以获得稳定供应,且其庞大的产能规模也使得中小厂商在采购议价上处于一定的劣势。
中小储能企业还面临价格传导机制方面的问题。
深圳一家专注海外市场的储能企业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同一规格的280Ah电芯,1月份采购价是0.38元/Wh,3月份涨到0.42元/Wh,6月份更是达到0.45元/Wh,而同期储能系统的销售价格却从0.58元/Wh下降到0.46元/Wh。这种价格倒挂现象在行业内已经较为普遍。
价格混乱的背后,是产业链利润分配的失衡。根据上市公司财报数据,2022年,储能系统集成商的平均毛利率在20%左右,与电芯厂商的差距不大;2025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储能业务毛利率保持在18%以上,而多数储能系统集成商的毛利率已跌破5%的生死线。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变化主要源于电芯供需失衡导致的议价能力变化,已超出正常市场竞争的范畴。
二级市场的疯狂
电芯短缺的情况,催生出一个活跃的二级市场。
专门从事电芯转手贸易的陈浩翔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电芯二级市场在2024年之前规模很小,但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快速成长,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市场。
陈浩翔介绍,现在市场上出现了“期货式”交易,贸易商提前3到6个月向电芯厂锁定产能,然后加价10%到20%转手。这种交易模式在2024年之前很少见,是随着当下电芯供应紧张的形势而兴起的。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CESA)产业数据库统计,2025年9月,通过二级市场流通的电芯规模预计达到5GWh,占当月总需求量的15%以上。这一比例在2024年同期还不足5%,二级市场在短短一年内的迅猛发展。
除了价格和供应的博弈,技术路线之争也在加剧行业分化。
一家央企负责新能源汽车板块的实验室负责人表示,该公司正在加快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进程。
该人士说:“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供应链安全的战略考量,我们希望通过多元化技术路线,降低对锂电池的依赖。”
然而,技术转型需要时间。
海辰储能研发负责人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表示,尽管钠电池成本优势明显,但短期内难以替代锂电池的主导地位。目前钠电池的能量密度仍然较低,在大型储能项目中的应用还面临诸多挑战,预计要到2026年,钠电池才能在储能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上述种种博弈导致的一个后果,是企业资金压力的急剧上升。
某民营储能企业董事长表示,已经感受到了“信贷收紧”的信号。他表示,银行对储能项目的贷款审批比以前严格许多,但他也能理解银行的做法,现在很多企业确实在靠借贷维持运转。
根据Wind数据,2025年上半年,A股储能板块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已达65.3%,较去年同期上升8.7个百分点。经营性现金流为负的企业占比超过三成,而去年同期这一比例仅为18%。
生存策略的转变
面对严峻的形势,企业开始寻求突破。
2025年9月,田庆军曾公开表示,远景集团正在通过纵向一体化来保障供应链安全。公司不仅自建电芯产能,还在全球范围内布局锂资源,这种重资产投入虽然短期内会增加成本,但从长期看是保障供应链安全的必要举措。
但这种重资产模式并非所有企业都能承受。
黎经理说:“像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来说,自建电芯产线根本不现实。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收缩战线,放弃利润过低的项目,确保活下去。”
他所在的企业,已经从去年同时推进12个项目减少到现在的5个项目,开始专注于利润率相对较高的细分市场。
经济观察报采访的数位储能行业内人士认为,电芯之困在未来至少6到12个月内难以根本缓解,但2026年后随着新增产能的释放和钠电池等新技术路线的成熟,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
一家电芯企业人士预测:“2025年第四季度电芯供应将继续保持紧张,价格也可能继续上涨5%到10%。”
一家央企下属储能企业生产总监赵瑞午认为,种种行业博弈也暴露出监管的局限,比如目前对于电芯市场的投机行为缺乏有效监管。如果能建立电芯交易备案制度,也许能一定程度防止市场失控,他建议道,更重要的是要加快新技术路线的产业化进程。
然而,监管的介入需要把握分寸。国家能源局相关人士曾在9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既要防止市场失灵,也要尊重市场规律,关键在于引导行业建立良性竞争机制。
诸多企业开始探索新出路。
华为数字能源正在推动智能组串式储能的标准化,希望通过技术创新突破成本瓶颈。阳光电源则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规避国内市场的恶性竞争。这些行业龙头企业的应对策略,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参考方向。
刘勇预测,这场博弈最终会促使行业回归理性,未来能够存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既懂技术又懂市场,同时具备供应链掌控能力的企业。
上述深圳专注海外市场的储能企业负责人分析,在现在这个关键的转型期,储能企业之间的博弈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价格竞争,逐渐变成一场关乎生存的全面较量。
该储能企业负责人表示,从供应链到资金链,从技术路线到市场策略,每一个环节的决策都可能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