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初,甘肃张掖,河西走廊腹地,秋收后的玉米地已完成翻整,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秸秆的清香,这里是我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全国近30%的玉米制种面积集中于此。
在张掖市金葵花种业有限公司(下称“金葵花种业”)的检验室内,灯光下,公司董事长詹文和技术人员一起,查看一批刚通过初步筛选的玉米果穗,这些将送往海南进行南繁加代育种的材料,直接关乎公司下一代核心产品的研发进程。
“张掖的种子,一头连着全国‘粮袋子’,一头连着本地五千多户农民的‘钱袋子’。”他说。可眼下,市场正处于去库存周期,企业回款放缓,但一笔1.2亿元的制种款兑付迫在眉睫,若不能按时支付,不仅公司信誉受损,超过5000户签约农户的制种收入亦没了着落。
就在詹文发愁之际,农行甘肃张掖分行客户经理在日常走访中获悉了他的情况,迅速为金葵花种业启动了“河西走廊种业贷”贷款流程。5天后,1000万元信用贷款到账。“真没想到效率这么高!”詹文长舒一口气。
千里之外的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场景不同,难题也不同。作为广西唯一的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这里年产优质稻种超万吨,但83%的种粮户因缺抵押、难担保,常年贷不到款,一旦错过农时,一季收成就泡汤了。
农行广西分行另辟蹊径,打通粮食补贴、农业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三项数据接口,用好数据资源,推出“粮农e贷”。当地种粮大户庞先生在手机上点一点,凭补贴记录即获授信。“不押房、不找人、不用跑,钱赶在插秧前就到账了。”
县域经济,连着城乡,系着亿万农民生计,是中国经济韧性的基本盘,稳住县域特色产业,就是稳住就业、稳住收入、稳住内需根基,而这一切,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
农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贷款达1.24万亿元,为广大农民量身打造的“惠农e贷”产品的贷款余额达1.79万亿元,其中信用类贷款占比超三分之二。眼下,在县域,一场静水深流的金融变革,正随着一粒种子、一条数据、一笔到账的贷款,悄然发生。
筑产业之基:让“一县一业”有根可依
初秋的甘肃古浪县,腾格里沙漠南缘的风已带凉意,佳秉运牧业有限公司(下称“佳秉运牧业”)的牛舍内,4000多头荷斯坦奶牛安静进食,自动化挤奶设备匀速运转,日产52吨鲜奶——这个数字背后,是农行连续五年从未中断的金融支持。
两年前,奶价低迷,“一瓶牛奶卖不上一瓶水钱”,企业徘徊在亏损边缘,但牧场运营不能停:每月饲草料支出超300万元,青贮收购季更需一次性投入上千万元。“钱不到位,牛就断粮。”佳秉运牧业负责人李雨蔚说。
而“牛不断粮”,关乎的远不止一家企业。佳秉运牧业直接吸纳周边移民群众7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每年收购青贮玉米4万余吨,带动古浪及周边1.2万亩饲草种植,惠及100余户农户;其鲜奶全部直供伊利武威工厂,成为河西走廊“黄金奶源带”重要一环。
关键时刻,农行甘肃武威古浪县支行连续多年为其提供每年1000万元信贷支持。2025年6月23日,一笔贷款到期当天,该行当即完成“收回再贷”,让佳秉运牧业获得了无缝衔接的流动资金。
支撑这一决策的,是一套基于产业规律的风控逻辑,面对企业缺乏厂房抵押的难题,农行甘肃武威分行工作专班赴宁夏奶业主产区调研,采集奶牛生命周期、产奶量、养殖成本等数据,创新推出“智慧畜牧贷”,以活体奶牛为抵押物,让“牛”本身成为信用载体。
如今,企业计划将存栏扩至5000头,农行服务也从流动资金贷款向青贮收购等环节延伸。在古浪,共有9家奶牛养殖企业从当地农行获贷2.28亿元,覆盖率达81%。
两千公里外的广西玉林市,金融亦已深度融入一个成熟产业的日常运转。
作为“南国香都”,这里集散了全国80%的香辛料。在玉林市容县石头镇,种植户姚永强去年靠30万元“惠农e贷”,完成了50亩八角低产林矮化嫁接改造,挂果率提升60%。“钱一到账,技术就能落地。”他说。截至2025年9月末,农行已在当地投放八角产业相关贷款1240万元,带动户均年增收6000元。
在玉林福达国际香料物流港,商户梁双晨已经营香料20年。今年初,她看中一批货源,需一周内筹措125万元,“农行依托交易流水、仓储数据建模,3天就完成了放款。香料行情紧俏,好货不等人。这笔钱让我及时锁定了这批货。”梁双晨表示。截至2025年9月末,农行广西玉林分行已支持了超过150户香料商户,贷款余额2.42亿元。
眼下,来自金融的支持不止于生产流通,更向深加工延伸。玉林香辛料产业园总投资16亿元,因前期资金紧张,项目建设一度放缓。农行广西玉林分行迅速为该项目量身定制服务方案,陆续为该项目投放贷款3.59亿元,推动项目建设重回快车道。目前,该产业园已完成第一批厂房交付,部分项目已运营投产。未来,产业园区全部建成后,将有助于构建香料种植、加工、仓储、流通全链条产业集群,推动香料贸易实现提档升级。
从古浪的“稳产托底”到玉林的“全链嵌入”,金融服务正从外部输血转向内生支撑——它不再只是危机时的“救急款”,而是产业运转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
当贷款能买牛、能改树、能抢货、能建园,金融便真正“长”进了县域经济的肌理之中。
筑设施之基:激活县域发展新动能
清晨六点,甘肃武威凉州区,源硕节水发展有限公司的车间已机器轰鸣,五条生产线将回收的废旧棚膜熔融再造,制成一卷卷滴灌带。公司负责人张春雷蹲在原料堆旁,查看新到的一批废旧西瓜大棚膜:“这批料够用半个月,能产300吨滴灌带。”
滴灌带看似普通,却是河西走廊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一环。
过去“大水漫灌”,一亩地用水上百方;如今水肥一体化,只需十分之一。张春雷原是种植户,深知节水之急。去年开始,他转做滴灌带生产,订单不断,却卡在资金上。
“设备买了,订单接了,但没有厂房土地抵押,传统贷款走不通。”张春雷坦言。
转机来自一次常规走访。农行甘肃武威凉州支行客户经理发现,企业每月电费稳定在15万元以上,且连续12个月无欠缴记录。这一数据,恰好符合农行甘肃分行正在推广的“电费e贷”准入条件。
“电费缴得多、缴得稳,说明机器在转、订单在产。”农行武威凉州支行行长勾文静解释道,该产品由农行甘肃分行开发,依托“甘肃信易贷”平台归集的企业电费缴纳记录,将用电规模、缴费连续性等指标纳入授信模型,形成信用画像,企业在线授权后,银行可基于平台提供的结构化信用信息进行审批,无需抵押担保。
2025年6月,张春雷在线授权数据后,不到3个工作日,200万元纯信用贷款到账,资金随即用于采购棚膜原料,新生产线得以满负荷运转。
这类服务于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设施,正成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内容;而在安徽黄山等地,金融支持的重心则延伸至另一类关键载体——承载乡土记忆与文化根脉的传统村落。
安徽歙县拥有310个传统古村落,数量居全国前列,但县内九砂村、漳潭村等曾一度“空心化”:青壮年外流,老屋闲置,新安江禁捕后,渔民迫切需要转型,单个村缺乏运营主体,银行难以单独授信。
破题靠机制创新,在农行安徽歙县支行的配合下,当地由县级平台公司歙州农文旅集团牵头,将沿江15个村打包纳入“和美乡村建设”整体项目,统一规划、建设、运营,农行安徽歙县支行据此提供2.5亿元贷款,支持闲置农房改造民宿、开发特色农产基地。
如今,村民通过民宿服务、销售腊肉枇杷膏等,人均年增收4.3万元;村集体年均门票分红超70万元,古村不再是静态遗产,而成为可经营、可收益的生产生活空间。
从节水设施到文化空间,金融支持的边界还在向更远的战略领域延伸。
在甘肃酒泉金塔县戈壁滩上,一座“光热+光伏”多能互补电站正在建设。项目采用熔盐储热技术,可将白天富余的太阳能储存起来,夜间稳定发电,有效缓解“弃光”问题。该项目总投资42亿元,农行甘肃酒泉分行已授信15亿元。
不远处的玉门市,全球首个采用人工硐室储气库的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也在推进。这种新型储能设施,如同电网的“调节器”,可在用电低谷时储电、高峰时放电,提升绿电消纳能力。
“我们专门去湖北调研已投运项目,确认技术可行才放款。”农行甘肃酒泉分行行长史军亮表示。
三地实践看似不同,实则指向同一趋势,县域基础设施的内涵正在不断拓展——它不仅是道路、水电等传统“硬设施”,更包括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现代装备、承载乡土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空间、支撑绿色低碳转型的新能源调节系统。
与此相适应,金融服务的重心也正从依赖厂房、设备等“看得见的资产”,转向支撑这些新型基础设施落地的真实投入。
截至2025年6月末,农行乡村建设领域贷款余额达2.44万亿元,其中相当部分正流向这些过去难以被传统金融覆盖的领域。
筑信任之基: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羊井子湾乡,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戈壁滩上,曾是一片荒芜。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一批来自临夏州的移民在此安家落户,安玉虎便是其中一员。几年前,其家中突遭变故,亲人手术花费20余万元却未能挽回生命,两个孩子还在上学,那段时间,安玉虎家中的生活几乎难以为继。
转机出现在2022年,农行甘肃酒泉金塔县支行结合对当地产业的长期跟踪和农户信用画像,为安玉虎连续三年每年提供20万元无抵押信用贷款。这笔资金不仅帮他解决了家庭困境,还支持他扩大了肉羊养殖规模,并将露天葡萄园改造成防霜冻大棚,年增收超2万元。
安玉虎的日子有了起色,正是农行深耕县域、服务“三农”的一个缩影。
农行在金塔县构建了“线下客户经理包村联户+线上大数据授信”的立体服务网络——农行客户经理常年走村入户,掌握农户真实经营状况,再通过线上系统依据土地确权、种植规模等数据动态授信,实现“农户有需求、银行有响应、放贷无抵押”。
近三年,仅在羊井子湾乡,农行甘肃金塔县支行就为800余户葡萄种植户精准投放贷款9049万元,真正让金融“活水”润到田间地头。
在甘肃张掖市甘州区马站村,当地农行客户经理坚持“每贷必访、实地核实”,但单靠银行“单打独斗”效率有限,关键一招,是与村级组织深度协同。
“村支书最了解村里谁踏实、谁靠谱。”农行甘肃张掖甘州支行行长马正伟坦言。在审批贷款前,他会主动向马站村党支部书记马兆存了解申请人的品行、邻里口碑和大致经营情况。“诚信是第一道门槛,数据是第二道验证。”
这种“银行客户经理+村‘两委’干部”的协作机制,正是农行在全国推广的“金融村主任”模式。由县委、县政府牵头,从村“两委”中遴选熟悉民情、责任心强的干部担任“金融村主任”,负责初步筛选并推荐有融资需求的优质农户;农行则提供上门服务,并在授信、利率上给予倾斜。
“我们不图奖励,只图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马兆存说。在他的推动下,马站村人均年收入从2019年的1.7万元跃升至2025年的3.4万元,实现翻番。
截至2025年6月末,农行已在5个定点帮扶县及试点区域选聘“金融村主任”超1000名,他们不领薪、无编制,却是连接银行与农户的“连心桥”,更是乡村信用生态的“守护人”,持续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如果说“金融村主任”解决了“找得到、信得过”的问题,那么科技赋能则破解了“效率低、响应慢”的瓶颈。
2025年3月,马站村1200亩有机蔬菜进入采收高峰,急需支付劳务费。在农行客户经理指导下,马兆存通过农行手机银行提交“惠农e贷”申请,数小时内50万元贷款即到账。“没耽误一天用工!”
在深圳,农行联合无人机生产企业,创新将农业无人机飞行时长、作业面积等行为数据转化为信用资产,推出纯线上产品“惠农网贷·飞手贷”,为掌握智能农机的“新农人”提供最高30万元的无抵押信用贷款,全流程线上审批,最快5分钟即可放款。截至2025年6月末,该产品已帮助超2万户农户购置植保无人机。
这一创新背后,是农行“数据驱动+场景嵌入”的独特服务逻辑:不再依赖传统抵押物,而是通过对接农业科技平台,将农业生产中的真实行为转化为可评估、可授信的数字信用。
传统信贷依赖房产、厂房等实物资产抵押,而农行选择走进现代农业场景,把飞手的作业轨迹、种植户的农资记录、养殖户的产销数据,转化为可评估、可授信的信用依据——这正是其服务乡村振兴的独特路径:用数据架起信任之桥,让农民成为数字时代的主角。
如今,农行已构建起一套“四位一体”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以1.27万个县域物理网点为支点,以一线客户经理、“金融村主任”等基层人员为触角,以“惠农e贷”等线上产品为工具,以信用村建设为制度保障,真正将金融服务延伸至农户家门口、田埂边、大棚里。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惠农e贷”余额较2020年末增长逾4倍,累计服务农户超1800万户。
从河西走廊的制种田到岭南香料的集散港,从戈壁滩上的光伏“绿电”到徽州古村的青石板路,金融“活水”正以千姿百态的方式渗入县域经济肌理——它不再是账面上的冰冷数字,而是农户手中及时到账的制种款,是奶牛场不断粮的饲草,是八角林里嫁接的新枝,是古村屋檐下重燃的炊烟。
金融服务正从“有没有”转向“准不准”,从“等上门”变为“沉下去”,当农行的超万亿资金奔涌向县乡,滋润的不仅是产业,更是人心;通的不仅是渠道,更是希望。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上,唯有让金融真正“长”在乡土里、“跑”在农时前、“融”进产业链,才能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内生动力,让每一个县域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点。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