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经多轮风险出清,中国银行业正步入本轮下行周期的尾声,为新一轮业绩增长周期的开启积蓄动能。
10月30日,中国建设银行(601939. SH)公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经营业绩(以下数据均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算,为集团数据,币种为人民币)。前三季度,经营收入、非利息净收入、拨备前利润、净利润均实现同比正增长。经营收入5,602.8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4%。拨备前利润4,113.6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3%。净利润2,584.4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0.52%;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2,573.6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0.62%,连续两个季度增速提升。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建设银行三季报显示,资产质量稳健、风险抵补能力充足,不良贷款率1.32%,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35.05%,较上年末上升1.45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9.24%。
建设银行的三季报并非孤例,而是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出清进入尾声的缩影。国信证券2025年9月29日发布的研报《资产质量十五年:上市银行不良出清与拨备压力观察》指出,过去十五年,银行通过“分领域、分阶段”的方式,依次化解了小微、制造业、房地产、城投及当前的零售贷款风险,避免了集中暴露对利润表的冲击。
在此背景下,不同类型银行的资产质量呈现显著分化。国有大行普遍保持稳健。截至3季度末,中国银行(601988.SH)不良贷款率为1.24%,拨备覆盖率196.60%;邮储银行(601658.SH)不良贷款余额为910.0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6.90亿元;不良贷款率0.94%,较上年末上升0.04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余额1,334.12亿元,同比增加490.84亿元,占比升至1.38%;拨备覆盖率240.21%,较年初下降45.94个百分点,虽整体指标尚可,但风险信号值得关注。
股份制银行中,部分机构拨备缓冲趋薄。光大银行(601818.SH)数据显示,截至报告期末,集团不良贷款余额507.1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4.60亿元;不良贷款率1.26%,微升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68.92%,较年初下降11.67个百分点,已接近监管警戒线。这一趋势与华夏银行(600015.SH)类似,华夏银行不良率1.58%,拨备覆盖率仅149.33%,风险抵御能力明显弱化。
相比之下,部分优质区域银行展现出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成都银行(601838.SH)不良率仅0.68%,拨备覆盖率高达433.08%;宁波银行(002142.SZ)不良率0.76%,拨备覆盖率375.92%;常熟银行(601128.SH)不良率0.76%,较年初微降;张家港行(002839.SZ)和瑞丰银行(601528.SH)拨备覆盖率分别达355.05%和345.04%,均维持在较高区间。这些银行被国信证券列为“资产质量和拨备压力表现较好且估值较低”的推荐标的。
此外,部分中小银行展现出扎实的风险管控能力。南京银行(601009.SH)不良贷款率维持在0.83%的低位,拨备覆盖率虽小幅回落至313.22%,但仍显著高于监管要求,风险抵补能力充足。江阴银行(002807.SZ)不良率降至0.85%,拨备覆盖率提升至371.91%;苏农银行(002875.SZ)不良率稳定在0.90%,拨备覆盖率达355.85%;渝农商行(601077.SH)不良率1.12%,较年初下降0.06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同步升至364.82%。上述银行在区域经济支撑和精细化风控下,资产质量保持稳健,风险防线持续夯实。
当前风险焦点已从对公转向零售。招商银行(600036.SH)披露,截至报告期末,不良贷款余额674.25亿元,不良率0.94%,但关注类贷款余额达1,018.47亿元(+127.67亿元),关注率升至1.43%。其个人住房贷款、信用卡及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均呈上升趋势。平安银行(000001.SZ)虽不良率降至1.05%,但前三季度核销贷款高达328.93亿元,收回不良资产260.20亿元,显示清收力度空前。
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薛慧如指出,零售风险承压源于两方面:一是居民收入预期转弱、偿债能力下降;二是按揭提前还款、银行主动压降信用卡额度等行为在分母端推高不良率。但她同时强调,由于高风险无抵押贷款占比持续下降,且实体经济总体稳定,整体风险“上升幅度和速度可控”。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通过拨备机制有效平滑利润波动。国信证券测算,上市银行存量拨备可释放至少8000亿元净利润。即便在收入零增长、贷款年增8%、不良生成率不变的悲观假设下,现有拨备仍可支撑未来四年利润不降。这一“削峰填谷”机制,正是部分银行在不良生成压力下维持利润微增的关键。
银行不良率的表面稳定,掩盖了深层次的结构性变迁。过去依靠拨备调节和风险轮动实现的“软着陆”,正在进入尾声。随着超额拨备空间收窄、零售风险持续暴露、中小银行资本约束趋紧,银行业或将迎来真正的压力测试。未来,资产质量不再仅是风控能力的体现,更将成为银行战略定位、客户结构、区域布局和数字化能力的综合映射。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交汇之际,中国银行业正站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优先转型的关键节点。能否在风险出清与利润可持续之间找到新平衡,将决定下一轮行业格局的重塑方向。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