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上市股份制银行的业绩数据呈现出清晰的冷暖分界,八家主要上市股份行(本文未统计浙商银行、渤海银行、广发银行和恒丰银行)的经营答卷已完整呈现在投资者面前。其中,浦发银行(600000.SH)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8.19亿元,同比增长10.21%,营收也增长1.88%,展现出强劲的盈利能力。当招商银行(600036.SH)净利润也维持0.52%的微增时,中国光大银行(601818.SH)交出的成绩单却尤为引人关注,其营收与净利润的同比降幅不仅显著,更与多数同业的稳健表现形成反差,偏离了行业回稳的主流趋势。
数据显示,光大银行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94%,净利润同比下降3.63%。单看第三季度,业绩滑坡更为剧烈,营收和净利润降幅分别扩大至13.01%和10.99%。这一表现与浦发银行等同业企稳或增长的态势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在行业共同挑战下,个体银行因战略布局、客群结构和风险抵御能力不同而面临的巨大差异。
光大银行逆势走低
与同业相比,光大银行的业绩疲态尽显。从营收端看,光大银行-7.94%的降幅远高于招商银行(-0.51%),也显著低于浦发银行(+1.88%)和民生银行(600016.SH,+6.74%)的正增长。其降幅虽与平安银行(000001.SZ,-9.80%)、华夏银行(600015.SH,-8.79%)同处低位,但后两者在净利润端的降幅均略优于光大银行。
净利润的对比更为直接。在已披露数据的股份行中,浦发银行以10.21%的增幅领跑,中信银行(601998.SH,+3.02%)、兴业银行(601166.SH,+0.12%)和招商银行(+0.52%)均维持了正增长。反观光大银行,其-3.63%的净利润降幅,在八家银行中排名靠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民生银行虽净利润下降6.38%,但其营收实现了6.74%的较高增长;而光大银行营收与净利润双降,意味着其盈利的收缩更多来自于主营业务的下滑。

息差、非息与资产质量的三重挤压
光大银行盈利超预期下滑,是内外因素叠加共振的结果。
首先,净息差收窄是核心压力。光大银行在财报中未披露净息差数据,但前三季度,利息净收入688.8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11%。这直接反映了行业性的贷款利率下行与负债成本刚性的矛盾。
其次,非利息收入剧烈波动,未能有效对冲。光大银行前三季度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55.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8%。表现尚可。然而,其投资收益中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出现大幅下滑,去年同期的净收益37.58亿元转为净损失49.82亿元。这暴露了其金融市场业务在当期承受了巨大压力。
资产质量隐忧消耗利润。报告期末,光大银行不良贷款率微升至1.26%,拨备覆盖率下降了11.67个百分点至168.92%。拨备覆盖率的下降,一方面可能源于加大了不良资产的处置与核销,但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为应对潜在风险而消耗了更多利润,削弱了其风险抵补能力,直接侵蚀了当期盈利。
转型投入与短期阵痛
除了外部环境,光大银行自身的战略选择也是影响当期业绩的重要因素。报告显示,该行正不遗余力地推进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投入。这些长期布局在财报中转化为明显的短期成本。一方面,业务及管理费降幅(-6.51%)低于营收降幅,说明为支撑转型的刚性支出仍在挤压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向低定价的政策性领域倾斜信贷资产,客观上也加剧了净息差的收窄压力。
尽管其手续费收入保持增长,财富管理等新兴业务初具规模,但这些新动能当前的收入贡献,尚不足以对冲传统主业下滑与战略投入带来的成本压力。光大银行的业绩表现,清晰反映了银行在业务结构转型过程中普遍面临的“投入期”阵痛。
光大银行今年的三季报数据,揭示了当前银行业普遍面临的核心挑战:当传统息差红利消退,银行靠什么赚钱?
从财报数据看,光大银行正处在艰难的转型换挡期。一方面,传统的存贷业务利润空间持续收窄;另一方面,财富管理、交易银行等新业务尚未形成足够规模来弥补收入缺口。这种“旧引擎减速、新引擎未满速”的局面,不仅是光大银行的困境,也是整个银行业转型阵痛的真实写照。
对于包括光大银行在内的众多商业银行而言,关键问题是如何转得更快、更有效。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银行必须找到商业可持续的模式。这场转型既考验战略定力,更需要找到精准的突破口,是在财富管理领域建立优势,还是在数字化生态中抢占先机,或是找到特色化经营路径。不同的选择,将决定银行在未来市场格局中的位置。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